新開通的公交線路雙向設置11到14個停靠站點,覆蓋遵義醫學院、忠莊客運站、仁懷客運總站等關鍵交通樞紐,以及醫院、商業中心等民生場所。運營方提供的時刻表顯示,兩地每日各發車11到12班次,遵義首班車6:40發車,末班車19:00;仁懷首班車7:30,末班車同至19:00,基本實現每小時1班的發車頻次。
票價直降50%:民生賬本里的“減法”與“加法”
“以前坐班車要40元,商務車60元,網約車更貴要70元。”家住遵義市紅花崗區的彭阿姨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作為在仁懷從事育兒嫂工作的“候鳥族”,她每周都要往返兩地,“30元的票價親民,現在一個月能省下80元交通費,相當于兩三天的菜錢”。
記者對比發現,新開通的城際公交票價較原有交通方式降幅顯著:相比班車降低25%,較商務車直降50%,與網約車相比更是優惠達57%。這種價格“斷崖式”下降的背后,是地方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線路優化等方式實現的民生讓利。
仁懷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透露,將根據試運行情況調整線路、站點、車型、票價、發車時間等具體事宜。
89公里串起的“生活圈”:就醫、就學、就業的多元需求
這條城際公交線路絕非簡單的“點對點”運輸。記者實地探訪發現,其站點設置暗含深意——串聯起兩地核心功能區,形成一條“民生服務走廊”。
在遵義醫學院站點(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候車隊伍中不少是來自仁懷的患者家屬。這家貴州省首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擁有4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和22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仁懷的醫療資源也不錯,但遇到復雜病癥通常會選擇來遵義就醫。”正在候車的張先生告訴記者,其父親需要定期進行消化道疾病篩查,現在看病成本又降低了一截。
線路另一端,仁懷市客運總站周邊聚集著大量白酒產業工人。數據顯示,作為“中國酒都”的仁懷現有酒類生產企業上百家,從業人員超10萬,其中有一定比例居住在遵義城區。“以前拼車單程就要60元,現在通勤費直接腰斬。”在茅臺鎮從事白酒營銷的李飛說。
記者手記
清晨6點40分,首班城際公交載著晨光與期待駛出站臺。89公里的路途上,我聽到的是算賬聲、笑聲,還有對未來的盤算。彭阿姨攥著省下的80元念叨“能買兩三天菜”,李飛劃拉著手機對比通勤費時眉頭舒展——這些細節讓“惠民工程”從文件里跳出來,變成了真實的獲得感。
這條線路像一把尺子,量出了民生需求的刻度:它穿過醫院、學校、工廠,將“通勤貴”的痛點一一縫合。票價“斷崖式”下降的背后,是政府賬本上的“減法”換百姓賬本上的“加法”。但更觸動我的,是乘客眼中那種“被看見”的欣喜——原來他們的奔波與不易,真的有人在意。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動力系統由本地企業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