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考取公路、鐵路、市政專業國家注冊一級建造師和注冊測繪師后,一本注冊安全工程師證書又一次送到了高索的手上。
業內人士都知道,能同時得到這些證書的人在企業中寥寥數人而已。然而,對于中鐵十七局二公司測繪中心主任高索而言,這些證書遠遠沒有自己取得的專業技術成果和發明專利有分量。他精通高速鐵路精測網復測和加密、長大隧道施工控制、沉降變形監測、CPⅢ軌道控制網、無砟軌道施工測量。在精密控制網測量方面,他熟練掌握GNSS、水準和導線測量及數據處理,積極參加公司各項重難點工程和關鍵項目的測量技術服務和指導工作,積極參加各項科技活動和科研技術開發工作,獲得多項省部級科技獎勵,可謂名副其實的企業“專家型”測量人才。
工作中的高索(左)
初出茅廬 首條高鐵顯身手
2008年4月18日,新中國成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建設項目——京滬高鐵開工建設,高索作為數萬建設者中的一員參與了這場光榮的“戰役”。他在中鐵十七局京滬高鐵土建1標項目部擔任測量隊長、工程部長,這一待就是近4年。
“當時京滬高鐵施工時,高速鐵路精密工程控制測量、路基和橋梁施工變形監測等方面的經驗幾乎都是空白。”高索回憶道,“測量工作剛開始很困難,工作量大,很多知識要從頭學習,不斷摸索創新,最終圓滿完成了全標段測量任務。全部測量工作均獨立完成,無一委外,培養了一大批測量技術人才,節約了數千萬元成本。”
高速鐵路最大的特點是快,而快的同時必須保證高平順性、高穩定性、高安全性、高舒適性。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必須提高測量精度。為了提高測量精密度,保證施工安全,高索白天撲在工地上指導檢查測量工作,經常親自操作儀器,晚上伏在辦公桌前潛心研究理論,分析測量數據。
“數據的采集和分析是非常枯燥的,但是這些數據必須真實可靠,因為這不僅僅是數據,這是保障高鐵安全的必要支撐,作為測量工作者,我們責無旁貸。”高索堅定地說道。憑著這份責任感,他順利組織完成了京滬高鐵224公里的精測網復測、CPⅢ測量、沉降變形監測、無砟軌道測量等工作,未出一起測量質量事故。
經歷了無數次數據分析和實踐,他的努力得到了回報:編寫的《CRTSⅡ型板無砟軌道施工布板軟件》《CPⅢ建網與測量技術研究》《京滬高速鐵路路基和橋梁基礎沉降分析、監測和評估技術試驗研究》等成果榮獲中國鐵建、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鐵道學會等單位頒發的多項科技進步獎;《CPⅢ平面控制網測量變形分析與解決方法》獲中國鐵建優秀科技論文一等獎,該論文收錄于2016年首屆全國建筑業優秀論文集。
這些成果和理論為中國高速鐵路的快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目前的高鐵建設過程中還在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潛心數據 盡顯專才本色
2012年,西成高鐵開始動工建設,中鐵十七局二公司負責3標段施工任務。其中,重點控制性工程天華山隧道全長約15.989公里,最大埋深超過1000米,是西成高鐵長大密集隧道群中最長隧道,也是亞洲最長單洞雙線高鐵隧道。
2012年,亞洲最長單洞雙線高鐵隧道——西成高鐵重點控制性工程天華山隧道開工建設。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為了這“百分之百精準”,他與項目測量隊付出了艱辛努力。“秦嶺山脈山高林密,GPS信號比較差,在平時需要三四個小時就能測完的工作需要延長一整夜,觀測20來個小時才能完成。”提起當時的測量環境,高索打開了話匣子,“當時為了測量水準,我們需要翻越整座天華山,15.9公里隧道水準線路達到60多公里,而且山高坡陡,冬天冰雪覆蓋,這給測量工作增加了不小的困難。”
2016年7月8日凌晨5點10分,隨著一聲炮響,歷時3年多建設的西成高鐵天華山隧道終于精準貫通。“我當時特別興奮,因為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現在想想還是特別興奮!”高索臉上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隨后,他主持編寫的《秦嶺天華山特長隧道精密控制測量技術研究》獲集團公司2016年度科技成果二等獎,為未來特長大隧道施工提供了實踐經驗。
勇于創新 精密監測破難題
2018年6月17日,陜西省首條城際鐵路雙線成功下穿機場停機坪的新聞在央視《新聞聯播》欄目播出,行業內外高度關注。這也離不開高索與同事們的測量技術支持。
“全長2.85公里的機場站至機場西站盾構區間,是全線關鍵控制性工程,是我國西北地區最長城際鐵路盾構施工區間,地下穿越西安咸陽國際機場T1航站樓、T2航站樓,并兩次穿越停機坪、3次穿越滑行道、4次穿越航油輸油管線。盾構施工一次性穿越這么多航空敏感區關鍵建筑物,在國內尚屬首次。”負責施工的中鐵十七局二公司西安城際鐵路項目經理李樹文告訴筆者。
為了嚴密監測盾構區間隧道沉降量是否處于正常范圍,保證施工安全,高索組織研發了自動監測系統。該系統針對穿越機場廠區特殊環境,能夠遠程控制自動變形監測數據采集和分析軟件,適用于各種構筑物不同反射目標的免棱鏡變形監測,綜合分析道面、道面下土體和盾構變形監測數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機場運營安全。
好消息如期而至,盾構區間順利通過機場,盾構出洞貫通誤差不到10毫米,機場跑道停機坪最大下沉小于10毫米,為我國在航空敏感區同類型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他還主持研發了CRTSⅢ型板精調系統技術,并在鄭徐、京沈客專成功應用,獲得精調標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研發的鐵路雙塊式無砟軌道(彈性支撐塊)澆筑完成后采用標架測量代替安裝鋼軌檢測技術已在蒙華鐵路完成測試;參加了《高速鐵路軌道工程施工技術規程》(QCR 9605-2017)的編制;作為主要審查人員參加了《鐵路工程測量規范》(TB10101-2018)的修訂。
2016年8月,高索被評為中鐵十七局首位測量內部專家,2018年入選陜西省測繪地理信息質量檢驗專家庫。他還曾多次參加中鐵十四局測量方面的科技成果、職稱論文評審工作,參加有關測量成果或方案的專家評審會,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該公司各項目工程施工保駕護航。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動力系統由本地企業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