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悶熱潮濕的狹長隧道內盾構施工現場,一位身穿灰色工裝、頭戴安全帽,身形消瘦的小伙子冷靜地給盾構機“把脈”。他正是中交(廣州)建設公司廣州地鐵十二號線項目的盾構管理部副部長沈侃。
別看沈侃整天圍繞著盾構機打轉,保證盾構掘進正常推進,然而他最初并非科班出身。2009年,沈侃從武漢交通職業學院機電一體化專科畢業,來到哈大鐵路項目部,從事架橋機操作,同時做好架橋機維保。
2013年,他主動提出“轉型”,由高空轉入地下,從此與盾構機結緣。“轉型”后的第一個項目便選擇了最高難度的南京緯三路過江隧道項目,該項目在當時是全國在建最大的過江盾構隧道。剛接觸到盾構機時,沈侃對80余米的盾構機“完全摸不著頭腦”,不過,他沒有因此而退縮。
在盾構機組裝期間,作為盾構司機的他需要在組裝現場蹲點跟進組裝情況,并根據項目具體情況對盾構機進行細節上的調整。“有很多細節是生產廠商不清楚的,比如一些管線布局走向,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它會礙腳,會壓縮通道行走的空間。”沈侃解釋道,人若是疏忽腳下情況就容易被絆倒,遇到突發情況時,本就狹長的盾構機走廊通道將變成危險重重的“風險長廊”。為解決蜘蛛網一樣雜亂的管線,他測量每根液壓軟管的長度進行編號制表,使用時再根據實際距離選擇合適管線;把主線、控制線分離全部走橋架,避免了電磁間的干擾,安全又美觀;在盾體內鋼結構件上焊接線排,用于固定電纜線;同一區域的壓力表統一布置在一處并列排放,更利于查看數據;臺車靠電瓶車軌道側全部加裝護欄保證安全。
“相比之前管理架橋機設備,我覺得研究盾構機成千上萬個零部件,分析其中的線路、模塊及掘進參數,更有挑戰。”正是對盾構工作的熱愛,讓沈侃走得更遠。南京緯三路過江隧道順利貫通后,沈侃先后參加到福州地鐵2號線、成都地鐵17號線、福州地鐵4號線及廣州地鐵12號線的建設。
2012年,他參加了“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本科專業的繼續教育,順利畢業。“成為一名盾構工匠,專業專注是最根本的要求。”沈侃一直這樣鞭策自己,練成一身有口皆碑的好本領。曾經在福州地鐵4號線施工過程中,大家認為只是普通的盾尾漏漿時他卻覺察出其中的不同,及時將自己的判斷向項目部報告。經過現場試驗檢測,證實漏漿情況不是簡單的注漿壓力高和盾尾間隙不好等原因,而是盾構機尾刷部分點位的損壞,在后續尾刷更換過程中實際情況也確實同他判斷一致,此次尾刷的更換有效地保證了盾構機安全的下穿高壓電塔,避免了重大事故的發生。
“跨界轉型”9年來,沈侃屢獲殊榮“中交集團職業技能競賽盾構機操作工決賽故障排除項目第一名”、“中交集團職業技能競賽盾構機操作工比賽中獲團體第二名”、“中交二航局第十三屆‘十大杰出青年’”,二次獲得“中交二航局青年崗位能手”,同時作為主要作者之一獲得《盾構機刀盤防結泥餅裝置》等三項專利。
2022年,二航局命名的“沈侃盾構機操作維保品牌團隊”在廣州地鐵12號線第六項目部掛牌,這意味著對他在技術及技能上的認同,他又承擔起培養盾構人才的重任。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動力系統由本地企業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