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武高速公路是蘭州至海口國家高速公路(G75)甘肅境內的重要組成路段,是甘肅省通達四川、重慶、貴州等出海通道的重要南出口公路,也是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間最為便捷的交通要道。記者在甘肅省交通廳了解到,目前,渭源至武都段關鍵工程——木寨嶺特長隧道,施工已經進入沖刺階段,即將沖出蘭海高速公路最后的“扼頸之環”,還需掘進長度不足1.5公里,預計2023年中貫通。
穿越漳河與洮河分水嶺的木寨嶺特長隧道,橫跨漳縣、岷縣,地處高原高寒、強地震帶,共需穿越6處褶皺和12條大斷層破碎帶以及軟弱炭質板巖地層等復雜地質環境,巖石受力情況非常復雜,極易發生大變形。隧道施工過程中,勘察設計及工程施工沒有可借鑒的成熟經驗,很難預測圍巖變形的變化規律。即使小心翼翼掘進和支護緊跟,支護結構難以支撐周圍巖石的形變,初期支護頻頻出現開裂、掉塊,甚至是噴射混凝土的情況,變形折斷的支撐鋼架需要一次又一次拆換,花費數天掘進幾米的隧道又被泥漿、碎石填回,其建設難度突破了地下工程界所遵從的理論和認知水平,可謂全國乃至全世界公路隧道最難之一。
該隧道的建設被比喻為“在豆腐中打隧道”,其地質構造復雜、斷裂活動強烈、軟巖大變形、坍塌現象頻發,建設過程中需破解多個世界性難題。
功夫不怕有心人,難題只怕科技強。“自五年前起,甘肅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甘肅長達路業有限責任公司注重科技創新,推進產學研合作,牽頭成立現場管理工作組,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何滿潮,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穎人等國內隧道界頂尖級專家會診,打破傳統支護方案,首次在隧道建設應用NPR恒阻錨索主動支護體系,并不斷試驗、總結、優化工藝工法,重點解決施工工效、耐久穩定、經濟適用等方面問題,最終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效果,提升了圍巖的整體穩定性,有效地抑制了軟巖變形,基本避免了拆換拱,提高了施工功效,加快了工程進度。”甘肅長達路業有限責任公司渭武高速公路項目辦副主任王智佼介紹道。
木寨嶺施工過程中的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為甘肅交通運輸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贏得了“好彩頭”。在眾多科研項目中,“渭武高速公路木寨嶺隧道極高地應力極軟巖控制技術”科研項目已被甘肅省科技廳列為省級重大專項研究項目。被評價為科學技術成熟度九級(國際領先)、科學技術創新度七級(國際領先)、科學技術先進度七級(國際領先)的NPR恒阻錨索支護體系,在地質條件同樣惡劣復雜的渭武高速公路岷縣隧道得到了有效應用,目前該隧道已順利貫通。同時,為更好推廣應用這些成果,長達公司會同交通運輸部路網與應急中心、省交通運輸廳、省交通建設質量安全造價中心、科研單位及參建單位等編制完成了隧道工程NPR錨索、讓壓錨索預算補充定額,填補了我國隧道工程定額的空白,使此項技術應用中勞動、機械、材料消耗的數量標準化,易于廣泛應用。
提前謀劃、不斷總結、率先試驗,積極進行“四新”技術探索。“現在木寨嶺隧道已進入了地質圍巖最復雜、技術難度最大的嶺脊核心段施工。成功試驗研發了多功能鑿巖鉆孔臺車等數項應用,并將繼續加大研發力度,加力提升軟巖大變形隧道施工智能化、機械化配套程度,進一步提升國內特長隧道建設運營智能化管理水平,減少運營管理成本,提高特長公路隧道安全、節能、智慧運營的能力,鑄就品牌工程。”王智佼繼續介紹。
木寨嶺特長隧道貫通以后,渭武高速將實現全線通車,助力甘肅交通運輸科技創新發展躍上新臺階,為甘肅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增添新引擎。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動力系統由本地企業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