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14:00,由中國交通企業管理協會交通旅游融合發展分會(中交企協交旅分會)主辦的2023“交旅大講堂”第一期直播活動如期舉行。交旅智庫專家、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劉振國作為主講嘉賓在“交旅大講堂”進行了題為“復蘇與變革——后疫情時期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思考”的主題報告,并與直播間的網友進行了交流互動。
中國道路運輸網摘錄了主講嘉賓所作報告的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中交企協交旅分會秘書長奚樂夫介紹主講嘉賓劉振國
首要恢復旅游客運行業信心
大疫三年,國內旅游出行總人次大幅下降,從2019年的60.1億人次,降至2020年28.8億人次、2021年32.46億人次、2022年25.30億人次。
在國際上,聯合國旅游機構世界旅游組織發布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2020、2021年全球旅游人數相比2019年疫情爆發前的15億人次,降低了70-75%;2021年全球旅游損失達到2萬億美元,成為受疫情影響最大的行業之一。
國內旅游客運企業受到重創,2020-2022年,國內旅游收入基本不及2019年一半,無論城鎮還是農村,城鄉居民旅游消費都同比下降了約30%左右。
此外,疫情也影響了旅游客運行業信心。在企業端,三年疫情對傳統旅游供應鏈造成巨大沖擊,人員、管理、投資、產品等恢復都需要有一個緩沖期。
當下重振旅游市場信心,成為旅游客運行業復蘇與振興發展的先手期。
疫情期間,人們整個出行旅游心態認知、行為培育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出市場下沉、消費升級等變化。疫情三年與過去諸如旅游要長距離、長時間、名場景等認知正好相反,大家更注重體驗,注重周邊游。
劉振國在做主題演講
二 2023年春運是判斷未來旅游出行特征與趨勢的重要參考
總體上,從今年的春運出行看,國內的旅游出行呈現全面恢復態勢。旅游人次和旅游消費分別達到了2019年同期的88.6%和73.1%,成為2020年以來旅游行業最好的春節假期。
顯著特點是出行方式更加多元。最大變化在于中遠程市場開始領跑假日旅游經濟。游客平均出游距離206.9公里,恢復到正常年份的76%;
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徑11.2公里,恢復到正常年份的75%。此外,基于興趣和社交的玩樂體驗更受歡迎,露營、騎行、飛盤等戶外休閑活動也開始火爆。
展望未來,旅游消費經?;找娉蔀槔习傩找环N常態化生活方式,旅游出行總量將持續增長。
表現在:
旅游空間布局迎來重構。國際跨境旅游將逐步復蘇;國內旅游呈現多點開花態勢(諸如西北、西南等將成為發展較快領域);周邊游將常態化、多元化(以自駕與露營為主)。
個性化旅游出行將持續增加。居民旅游傾向于個體化交通方式,游客不再只滿足于隨隊跟團的走馬觀花,自助游、自駕游將成為許多人首選的出游方式;休閑游、定制游、紅色旅游等各種類型的旅游出行需求也將相繼迸發。
游客從注重量的滿足將轉向追求質的提升。旅游出行需求不再局限于空間轉移過程,而是要享受旅行全過程的便利性、舒適性、娛樂性和體驗性。這也是旅游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消費的一個必然特征。
這些旅游行業的發展趨勢直接決定了交通客運行業如何變革與之融合,滿足其出行需求。比如在道路運輸層面,面向旅游客運的轉型成為行業非常重要的轉型方向。新業態、新模式下的定制客運、聯程運輸、出行互聯網平臺化、出行鏈服務等旅客運輸的高級階段都發生在旅游客運。
三 后疫情時代,需積極迅速行動,共謀未來發展
一方面,居民旅游出行的謹慎心理和觀望心態將一定程度長期存在。需要培育旅游出行習慣,營造旅游客運良好的市場環境。
另一方面,旅游客運企業要迅速行動,做好人員重組、車輛設備更新、管理變革等系列有挑戰性的工作。
需要構建起后疫情時代旅游交通網絡體系,在自駕與綜合交通兩個層面上,重新梳理、啟動、謀劃未來發展。
此外,在產品創新上,從“交通+門票”到“交通+門票+主題”,到“交通+門票+主題+體驗”,再到“交通+門票+主題+體驗+定制”,最終達到“旅游客運+全域化場景服務”,實現客運串聯旅游各要素下的全域化多場景融合。
同時,支持做好鄉村旅游、夜間旅游、老人旅游、自由行、家庭游等多模式多場景客運服務。
更多詳細內容請掃描下方二維碼觀看直播回放。
問答環節
來自網友“悟空的理想之城”提問:“旅游場景下公路出行動向發生了哪些變化?
劉振國:公路出行需隨旅游需求的變而變。隨著未來出行的短途化、多元化以及自駕旅游、個性旅游的增長,公路出行能否滿足這些需求轉變?比如從運輸模式上,呈現靈活、多元的發展特點;從運輸產品提供上,需要提供定制化、個性化旅游產品;從公路建設上,如特色公路、客運樞紐場站以及旅游公路服務設施、旅游體驗的拓展等等,都是交通行業為了適應未來發展應需而變。
來自網友“湖南老劉”提問:定制客運如何發展旅游業務?
劉振國:定制客運這種組織方式與旅游出行業態發展天然契合。它可圍繞客運周邊的節點、根據旅游線路的設置進行定制,這也是近年來定制客運除了滿足目的地——旅游景點外,還能在車輛內部根據游客出行需要設置專門服務型設施、聯結中途經典景點場景等,打造定制化、品牌化旅游線路產品。定制客運可作為交旅融合非常重要的一個實施層面去推。
來自網友“孟強”的提問:請問劉總工,您認為目前交通與旅游融合的最大瓶頸是什么?多謝。
劉振國:這個問題涉及體制機制、設施建設統籌、運營服務以及良好的產品融合等多方面。比如在體制機制上,交通運輸行業與旅游的“吃住行游購娛”各業態融合還不夠,面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另外,旅游公路在規劃與建設過程中需協調交通管理、土地管理、環境管理等多部門管理問題。在運輸與服務融合上,比如傳統的“快進慢游”網絡,如何才能打造成一個無縫銜接的“快進慢游”網絡,不同交通方式之間能很好的換乘,游客在換乘中獲得良好體驗感等等,這可能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游客相對而言對服務品質與體驗有更高要求。所以我認為交旅融合前景光明,但也確實任重道遠,需要一起努力推動這項工作發展。謝謝!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皠恿ο到y由本地企業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