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廣州的雨總是突如其來。暴雨可能導致車站水浸,影響地鐵運行和乘客安全。
在被譽為“灣區時速最快地鐵”的廣州地鐵18號線橫瀝站,工作人員郭智斌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工作室大屏幕上跳動的雨情信息,說:“一旦雨量超過風險值,我們就會收到預警電話。”
給他“打電話”的并非任何人,而是地鐵的“超級大腦”——穗騰OS。它是廣州地鐵與騰訊公司合作推出的數字基座,能打破數據壁壘,使“軟硬互通”,還能持續迭代、靈活拓展,讓地鐵的管理運營工作像操控手機一般輕松高效。
“這是過去軌道交通行業想不到的事!”廣州地鐵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治新感慨,插上了“互聯網+”的翅膀,軌道交通事業的發展有了無限可能。
現今,地鐵18號線、22號線已經離不開穗騰OS。有了它,行車關鍵設備智能運維、乘客服務精準引導、車站全景管控、智慧安防應急等,都不在話下。比如在橫瀝站,原本開關站要靠“跑腿”,現在輕點鼠標、一鍵完成。
自1997年上線,廣州地鐵從一條線長成了密密麻麻的一張網,在客流強度多次位居全國第一的同時,運營安全表現、正點率也穩居世界前列。
這背后離不開硬核科技的支撐。以地鐵車身和軌道的“體檢”為例,過去“地鐵醫生”要在深夜地鐵停運后“人工出診”,費時費力;如今有了360度圖像外觀故障檢測系統和超聲波無損檢測技術等手段,可以對列車進行“全身體檢”和“B超探查”,觀察確認列車關鍵部件、軌道設備等是否正常,檢測精準度和作業效率都大大提高。
地鐵變得“聰明”,最重要的是為了方便乘客。通過大數據預測客流,操控人員可視情況投放空車、開放快速進站通道等,減少擁堵;站臺屏蔽門上的電子屏,還可以“告訴”你哪節車廂人更少更舒適……
未來的想象空間更大。國家正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試點,力推“四網融合”,即高鐵、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地鐵的互聯互通。
身為廣州地鐵旗下廣東城際鐵路運營有限公司車站服務中心副總經理,肖瑩已感受到這股“熱度”:串聯廣州、惠州等五城的城軌吸引了廣大居民“用腳投票”,節假日客流更是超出預期。地鐵18號線還將往南“牽手”中山、珠海的城軌。
何治新也憧憬著:背靠業內唯一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安全與運維保障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不斷“進化”的穗騰OS,將鏈接更為廣闊的天地。
若有“超級大腦”的加持,在這個流動的大灣區、智慧的大灣區,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心隨所愿,都有望實現!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動力系統由本地企業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