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2004年7月28日,武漢地鐵1號線迎客,5個多小時的觀光試運營期間,2萬余名市民登車嘗鮮。至此,武漢邁入軌道交通時代。
20年間,武漢地鐵從一條線、10公里、10個站,逐漸編織出12條線、486公里、300座車站的龐大運營網絡,躋身世界級地鐵城市行列。
50多名“鐵粉”探秘地鐵之家
27日,武漢地鐵舉辦開通20周年主題開放日活動。上午9時30分,50多名地鐵粉絲來到古田車輛段。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是第一次走進這座“地鐵之家”。登上20年前1號線的第一臺上線列車A01號車,工作人員代鑫播放了一段2004年使用的列車廣播,將許多人的記憶拉回當年。
“鐵粉”登上A01號車夢回當年
“鐵粉”體驗“開地鐵”
浙江小伙送上特制生日禮物
20年來,A01號車累計運營里程166.5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41圈。20年間,它還完成了一次“涅槃重生”般的大修,列車內外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漆面等裝飾,都達到“準新車”標準。
在地鐵模擬駕駛室內,全國最美公共交通司機、1號線乘務班組長程雄詳細介紹了司機的工作,多位“鐵粉”坐上模擬駕駛室,體驗了一把開地鐵:控制好手柄幅度,把控列車運行速度;進站停車要精準找到停車位置,把握關門時間不能晚點……“鐵粉”們感嘆,只有走近他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地鐵司機除了要有過硬技能,還需要擁有一顆處變不驚的“大心臟”。
“祝福武漢地鐵,20歲生日快樂!”寄語環節,每位“鐵粉”都一筆一劃寫下了對武漢地鐵的祝福,貼到了模擬駕駛艙外的留言板上。
吉尼斯紀錄得主送上特制生日禮
當天參加活動的,都是提前報名的“鐵粉”,最大的已年過古稀,年齡最小的剛滿周歲,還被父母抱在懷里。
文昌植老人作為萬千地鐵志愿者的代表參加了活動,現在他是地鐵文明志愿者服務總隊1號線支隊長。今年71歲的他,依然堅持每天抽時間在循禮門等車站開展志愿幫扶活動,他親身感受到了乘客文明素養的提升。“以前會有人搶上搶下,我們要進行勸阻,現在這類行為越來越少,而且遇到有提大件行李的,乘客們還主動互幫互助。”
2016年,浙江小伙豐文杰從嘉興來到武漢上大學,從此對地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近年來,他陸續完成503種1000多列紙質軌道車輛模型,還獲得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的認證。這一次,他專門為1號線制作了“生日版”列車紙模型,作為禮物送給武漢地鐵。模型長約14厘米,為實車的“160:1”大小,裝在亞克力小盒內,十分逼真。
家住湖北鄂州的準高三學生吳宇峰,利用休息時間親身踏遍武漢地鐵所有線路,制作出末班車時刻表發布在社交平臺,引來數萬網友點贊“實用”“貼心”。當天,他清晨6時從家里出發,換乘多趟地鐵趕到活動現場。
首批站務員已工作超20年
現任武漢地鐵運營公司客運二中心線路管理三部、四部經理的胡海宏,20年前曾是1號線三陽路站的第一任值班站長。2003年年初,胡海宏與一批路橋中心轉崗的同事一起,從收費中心來到一個全新的、陌生的軌道交通行業。當年3月,根據公司安排,他們前往北京地鐵學習售檢票、乘客服務和班組管理等工作內容。回來后,她就駐扎在沒有水電的三陽路站,直到次年7月28日開通運營,迎來第一波乘客。
2012年底,全國首條穿越長江的地鐵、武漢真正意義上首條地鐵——2號線開通,光谷廣場站日客流量當天就超過10萬人,遠超3.5萬人的設計客流,一躍成為全線客流第一大站。那段時間,作為光谷站區負責人的胡海宏,每天和多位值班站長一起總結客流特征,細化客運組織方案……分區放行、站外增設售票廳,面對常態化的大客流,她還牽頭制作了《車站客流導線圖》和《大客流任務卡》,而該站創下的日均29.4萬人次集散量的紀錄,至今還沒有其他車站超越。
如今,光谷站客流早已回落至正常數值,“宇宙中心”綽號也鮮有人再提及。回憶起這段難忘的經歷,胡海宏說,光谷一個站客流的減少,卻折射出武漢地鐵線網越織越密、整體客流穩步提升,在公共交通中承擔的角色也愈發重要了。
已累計運客超101億乘次
2004年7月28日,在京漢鐵路舊址上拔地而起的武漢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開通。因為沿線站臺上早早擠滿了嘗鮮的市民,首班車不得不提前15分鐘發車。
彼時,1號線全長僅有10.234公里,從宗關到黃浦路,設站10座,被許多人稱作“觀光線”。首日開通5個多小時,吸引2萬多名市民乘車。
“那時候大家都是去看稀奇,很少有人真的坐地鐵上下班。”今年43歲的武漢市民劉欣正是當年1號線的首批乘客,雖然就住在沿線車站附近,但很長一段時間她依然是乘公交車出行。
經過20年的發展,武漢地鐵運營里程達到486公里、車站300座,覆蓋所有城區,運營規模早已位居全球前十,躋身世界級地鐵城市行列。
地鐵的通達,為城市發展和市民生活帶來了深刻變化的同時,也映照出公共交通格局的演變。劉欣說:“現在出門肯定是首選坐地鐵,去哪都方便。”
數據顯示,武漢市民每天乘坐地鐵的平均時長約為35分鐘。可以說,地鐵將城市空間距離轉化為精準的時間距離,逐漸發展成為城市骨干交通力量。武漢市民的出行半徑不斷延長,出行方式也隨之改變。截至目前,武漢地鐵20年已累計運送乘客超過101億乘次。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動力系統由本地企業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