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隧協ITA頒布的第8屆隧協大獎獲獎名單中,由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牽頭,依托上海軌道交通14號線靜安寺站,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同濟大學上海市軌道交通結構耐久與系統安全重點實驗室以及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等多家參與聯合完成的“軟土地層城市核心區多頂管組合法修建地鐵車站”項目(Multi-pipe jacking metho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core metro station in soft soil stratum),在全球諸多項目中脫穎而出,成功斬獲年度唯一一項超越工程獎(Beyond engineering)!
工程背景
上海軌交14號線靜安寺站位于以千年古剎靜安寺為核心的商務和文化活動區域,車站為地下三層結構,長230m,寬21m,深26m,沿華山路南北向布置,并穿越延安路。本站與延安路北側已建的2號線、7號線靜安寺站形成三線換乘樞紐,預測客流量達40萬人次/日。
車站所處地層為承載力低、靈敏度高的飽和軟土層,且周邊環境復雜,既有承載了上海記憶的石庫門建筑群、老上海天橋,也有最摩登的摩天大樓。車站穿越的延安路為上海唯一的一條沿東西向穿越市中心的城市快速路,包括雙向6車道的高架橋及雙向14車道的地面道路,日均車流達30萬輛,公交線路45條。道路下方有水、電、煤氣等各類市政管線54根,直接影響300萬居民的日常生活。延安路橋下老上海天橋凈空高僅5.6m,橋墩下部樁基至車站最小凈距僅5.3m。
理念創新
該工程針對密集城區地鐵車站穿越繁忙交通干線、城市生命線管網及重要建(構)筑物等難題,提出采用多頂管隧道群修建大型地下車站,即上部采用一個矩形頂管作為站廳層,聯通兩端客流的通行,下部兩個并行矩形頂管作為側式站臺,與兩端站臺貫通,解決了中心城區施工受限與車站功能保障兩大難題,創新了地鐵車站設計的新方法。
工藝創新
該工程是國際上首例在軟土地層修建的上下二層重疊的大斷面頂管隧道群,通過矩形頂管外輪廓及刀盤刀具的優化設計,實現了開挖斷面土體的全切削,研制了觸變-靜凝式頂管專用潤滑泥漿,減小了對間隔土的擾動,配套開發了3i+5G信息化施工控制云平臺,建立了大斷面、小間距頂管群施工的微變形控制技術,減小了對地面交通、鄰近建筑物和管線的干擾,具有極高的推廣價值。
此外,該工程研發了敞口網格狀加肋承插式鋼管節,管節拼裝后利用敞口澆筑混凝土,并與內襯形成鋼-混凝土復合結構。該結構施工便捷、拼裝精度高、整體剛度大、抗震及防水性能好,避免了軟土地區大跨度鋼筋混凝土地下結構容易發生迎土面混凝土開裂或縱向不均勻沉降而影響結構耐久性的缺陷。
工程建設效果
該工程技術節省管線搬遷費用1.6億元,縮短工期20個月,保證了城市主干道施工期不受影響,保護了具有城市記憶特征的歷史建筑。克服了城市中心區隧道群施工對地面交通、管線和近地建筑物的影響難題。通過聯合攻關,在施工裝備、工藝、控制技術和結構設計等方面形成了創新技術,創立了在中心城區明挖受限條件下地鐵車站建設的新方法,建成了中國第一座采用多頂管法施作的地鐵車站,也是國際上首次在軟土地層中采用上、下重疊頂管法修建雙層隧道。該工程的建設提升了地下車站施工的機械化程度,為城市密集區安全、綠色、高效進行深層地下空間開發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本文內容轉自微信公眾號“地鐵萬象”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動力系統由本地企業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