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大數據摸底、網絡問卷調查和現場意見建議征集的基礎上,日前,一場公共交通服務優(yōu)化民主懇談會在丁蘭街道召開。
目標很明確,要改善丁橋片區(qū)的出行環(huán)境,打造公共交通轉型發(fā)展和區(qū)域交通治理的樣板。要實現目標,一是依靠基層群眾力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二是通過智慧公交建設,讓大數據發(fā)揮大價值。
10年前,杭州私家車保有量約110萬輛,現已達到320萬輛。今年,市交通運輸局著力推進城市大腦交通板塊迭代升級,啟動建設交通大數據中心,用“活”的數據來破解交通擁堵、提升交通服務質量,甚至助力城市開發(fā)建設,首個試點就在丁橋。
發(fā)展智慧交通,這是交通行業(yè)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公共交通好不好老百姓說了算
丁蘭街道東林橋社區(qū)黨總支書記胡佳譯,是一名80后,土生土長的丁橋人。
“我讀高中時公交車只有345路,高峰時半小時一趟,平常1小時一趟,如果錯過了,只能步行或騎車到筧橋換乘305路。”她說,后來開通了335路、再后來有了99路,現在已有20多條公交線,地鐵3號線也開通了,“通行條件改善了很多,但線路和站點還需優(yōu)化。”
家住長睦苑社區(qū)的虞衛(wèi)兵,2010年從老城區(qū)搬到丁橋,“我們老年人不會開車,平時出門基本靠公共交通,希望能夠圍繞丁橋的4座地鐵站點,提供更好的公交接駁配套。”
“小區(qū)老年人多,經常要去醫(yī)院看病配藥。從我家望出去就能看到市中醫(yī)院丁橋院區(qū),卻沒有直達班線,尤其是大熱天或下雨天,很不方便。”華睦社區(qū)居民金平說。
建塘嘉苑和翡麗灣等小區(qū)至丁信小學真園校區(qū)不方便、丁蘭文體中心周邊公交配套不方便、“丁橋小藍巴”宣傳力度不夠、地鐵站出入口自行車和電動車亂停放……群眾的意見建議主要涉及七方面,包括公交線路規(guī)劃、公交站點設置、公交發(fā)車密度、地鐵運營等。
“如何把公共資源組織好,是我們的責任。”懇談會上,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鄭翰獻要求,堅持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堅持“四公”(公眾、公開、公示、公告)原則,堅持“清單化”閉環(huán)管理,堅持數據復盤和公眾互動,切實將民生需求轉化為服務成效。
破解擁堵難題智慧公交在丁橋試點
市交通運輸部門圍繞地鐵站點,把丁橋片區(qū)劃分為4個交通生活單元。
市綜合交通運輸研究中心綜合運輸研究部主任吳海衛(wèi)說,他們選擇丁橋地區(qū)作為數字賦能交通治理試點,通過城市大腦,對丁橋各項數據做了摸底分析:市民出行距離長且主要集中在西南方向,67.9%的市民單程出行距離超過10公里,29.1%的市民單程出行時耗超過1小時,地鐵出行需多次銜接換乘,地面公交平均時速僅11.5公里。
由于地鐵運行服務相對固定,主要需要綜合提升地鐵站周邊的交通環(huán)境,地面公交的智慧化服務提升是試點工作的重點。
首先是線網匹配,以前是簡單的“人找線”模式,路線和站點設置好,乘客被動來乘坐,現在要轉變?yōu)椤熬€找人”模式,根據居民出行的大數據分析來主動設置線路和站點。
交通生活單元內部出行要“按人布線”,圍繞人口、崗位分布及生活需求,開行和優(yōu)化地鐵接駁線、開通社區(qū)穿梭巴士,實現社區(qū)生活一站式公交服務;單元對外出行要“按需開線”,對于長距離出行主動匹配通勤快線、定制線,比如加開丁橋至錢江新城定制公交專線、開通預約公交等;單元內部的強吸引點要“按點進線”,例如到市中醫(yī)院丁橋院區(qū)的人較多,那就直接把公交線路開進醫(yī)院。
其次是運營組織,過去是“人工式”手工調度,現在基于大數據,轉變?yōu)椤按竽X式”智能調度。班次調度要“一線一策”,根據各線路歷史客流時段分布、道路通行規(guī)律,進行自動化排班,線路運行穩(wěn)定后即可公示線路班次;運力組織要“多線聯動”,多條線路實行車輛共享,提升公交車輛使用效率,保障在不增加車輛的前提下,增加服務班次;班次信息要“透明精準”,比如地鐵華鶴街站試點接駁線“地鐵一到、公交即發(fā)”,盡可能減少乘客換乘和等候時間。
“爭取到今年底,實現丁橋區(qū)域的公共交通客運量提升30%,機動化出行公交分擔率提升至60%以上。”吳海衛(wèi)說。
鄭翰獻表示,要在丁橋地區(qū)試點的基礎上及時復盤和總結經驗,不斷優(yōu)化交通大數據中心的數據歸集、監(jiān)測、分析和評價能力,逐步在九堡、轉塘、三墩北等類似區(qū)域推廣,形成全市“東南西北”聯動格局。
城市交通大腦2.0 已初步構建7大指標體系
看似在建“智慧公交”,實則在下一盤大棋。
歷經幾代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中國擁有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世界級港口群,航空航海通達全球,綜合交通網突破600萬公里,已建成交通大國,正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大力發(fā)展智慧交通,是交通強國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huán)。杭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建設,打造一批實戰(zhàn)管用、群眾愛用、基層受用的特色應用”“健全智慧交通體系”。
道路安全暢通、出行便捷舒適、運輸銜接高效,是杭州智慧交通的核心任務。總體框架可以概括為“135+N”:“1”是以“倉、圖、腦”為核心的智慧交通大數據中心,是智慧交通的基礎和核心中樞;“3”是“浙政釘”“浙里辦”及社會出行服務APP三端輸出;“5”是以業(yè)務為牽引,重點建設智慧公交、智慧交管、智慧停車、智慧交通安全、智慧綜合運輸5個多跨融合智慧交通場景;“N”是相關交通管理部門圍繞各自領域的業(yè)務主線,建設N個部門數字交通應用。
目標計劃分兩階段實現——
2025年,主要聚焦城市交通擁堵治理,重點通過智慧交通大數據中心、智慧公交、智慧交管建設,實現公交分擔率提升和動態(tài)交通精準管控,機動化出行公交分擔率達到60%。
2030年,深度建成交通大數據中心,全面構建智慧化引領的安全、暢通、便捷、高效、綠色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
除了積極推進試點,圍繞智慧交通建設目標,目前市交通部門已歸集地鐵、公交、出租、網約等相關數據10.25億條,涉及數據項645個,“后續(xù),我們將進一步做好數據整理、融合和挖掘工作,深化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在智慧交通的應用。”吳海衛(wèi)介紹。
同時,杭州目前已初步構建涵蓋路網運行、公共交通、區(qū)域交通、低碳交通、城市停車、綜合客運、物流運輸7個方面的城市交通大腦指標體系。近期聚焦城市交通擁堵治理,細化區(qū)域出行、路網運行、公共交通3個方面的指標,為交通擁堵治理科學決策提供支撐依據。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yè)。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chuàng)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yōu)化城市綠色出行環(huán)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qū)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qū)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動力系統由本地企業(yè)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xù)航里程長等優(yōu)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