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海信承建了即墨區智慧“天網”項目,并于22年11月順利完成驗收,獲得公安用戶的高度好評。項目采用“1+2+2+N”的總體架構進行設計,打造了以公安云腦為支撐的視頻圖像綜合應用平臺,深度挖掘公安大數據、感知大數據實戰價值,為治安防控、打擊犯罪等公安業務提質增效。
1.多維數據綜合治理,雙網融合提質增效
平臺整合全區“天網”視頻、智慧安防、交警卡口、電子警察等感知資源2萬余路,實現了人臉、人體、車輛、非機動車、步態5大智能解析資源融合。為基層派出所和業務警種提供全量感知資源的“一鍵調取、一屏展示、可視應用”。
2.跨時空關聯分析,案件偵破精準打擊
圍繞“全時備戰,全程參戰,全域作戰”的設計理念進行建設,利用人機混合智能解析技術實現跨鏡目標精準追蹤,為案件偵破提供有力保障。平臺6月份上線以來,月均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員十余人,參與調查處置各類案(事)件三百余起,偵查辦案參與度達90%以上,被譽為新時代的“鷹眼精兵”。
3.風險異常智能感知,治安風險精密防控
按照全市重點部位智慧防控體系建設方案打造治安防控線,構建起全覆蓋、全方位、全維度的“外、中、內”三層防控圈,實現“外圈預警、中圈追蹤、內圈查控”目標,為提前化解處置各類風險異常贏得寶貴先機。
4.專題模型輔助研判,重點人員精細管控
將即墨全區重點人員全部錄入應用平臺,構建重點人員專題管控模型,建立分級管理、分色預警的管控機制,按照 “一動即知、行知軌跡”的管控原則,實現轄區重點人員的自動感知、自動識別、自動預警。
海信堅持實戰引領的建設理念,深化數圖融合技術實踐,打磨基于公安云腦的視頻圖像綜合應用,全面助推公安工作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