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精準施策。建立兜底保障的長效機制,確定財政投入、土地配置、路權分配、科技投入等“四優先”政策。加強交通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協同性,制定多個專項規劃,基本形成“一總多專”的城市公交通行規劃體系。建立公交運營補貼專項資金管理機制,出臺城市公共交通成本規制及財政補貼辦法。
堅持重點推進。加快推進公交樞紐站和站場建設,公共汽電車進場率達100%,新改建港灣式公交停靠臺設置率100%。建立交通、公安等部門相互駐勤、聯合執法機制,出臺公交專用道管理辦法,劃設48公里公交專用車道,設置公交優先通行交叉口30個。
堅持便民利民。推行非現金支付,保留投幣現金支付;“一卡通”實現與318個城市互聯互通。開設“宿州公交”微信公眾號,實現公交官微、皖事通等手機 APP公交通行信息查詢全覆蓋。優化運行線路,平均換乘時間小于5分鐘,基本實現公交快線、公交干線和公交支線多級網線融合覆蓋,路網比率61.5%。探索“交通+園區”“交通+旅游”“交通+物流”等特色定制路線,開通微循環公交3條,夜間公交8條,定制公交15條。
堅持清潔低碳。強力推進新能源公交車布點及推廣應用,制定清潔能源、新能源公交車購置和運營補貼等資金保障政策和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辦法。推行低碳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建成三角洲公園“公交+慢行+自行車”“零距離”換乘示范區,實現公共自行車換乘點與綠道無縫銜接,與公交站點有效搭接,大循環與小循環環環相扣的綠色健康生活圈。
堅持優質服務。開展“禮讓斑馬線,守法文明行”活動,禮讓率 99%以上,乘客滿意率98.6%。落實特殊群體免費乘車政策,實施主城區1小時內全線路免費公交換乘。大力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推行“五心六點”服務法,創設勞模創新工作室,打造幸福驛站,形成先進帶先進、模范帶標兵的工作模式,建成全國敬老文明號、省市級青年文明號、工人先鋒號、巾幗文明崗等多條公交線路。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