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地鐵十四號線二期順利完成多個節點任務,工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鶴南站成為繼彭邊站之后全線第二個實現主體結構封頂的車站,也是廣州地鐵首次使用永臨結合結構工法施工的車站。同時,肩負著創意園至鶴南區間(以下簡稱“創鶴區間”)左線隧道掘進任務的盾構機“粵龍22號”順利實現始發,這也是該線路第7臺始發的盾構機,而第8臺盾構機“粵龍23號”也已準備就緒,即將始發掘進,屆時線路將進入盾構施工高峰階段。
首次使用永臨結合工法施工
地鐵十四號線二期呈南北走向,北接十四號線的嘉禾望崗,南抵現有的廣州火車站,線路全長約11.9公里,均為地下站。鶴南站為該線的第二座車站,北連彭邊站,南連創意園站,位于106國道與軍民路交叉路口南側,車站設為地下三層。車站長155米,車站標準段基坑開挖深度為24.13米。
為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地鐵建設者決定將初步設計中的明挖順作法優化為永臨結合結構工法,這是廣州地鐵首次在車站施工中應用這一功法,實現了地鐵施工的突破性創新。
施工方案以“雙碳”目標為導向,取消車站第一道以及兩端擴大端的混凝土支撐,減少了臨時結構混凝土鑿除、噪音污染及固體廢棄物,能節省工程量、工程投資和工期。其中,車站頂板、擴大端中板以及中立柱在基坑開挖階段逆作作為基坑臨時支撐,在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又作為主體的一部分與后澆車站混凝土形成整體,并針對該方案施工縫處理、防水節點等薄弱環節提出了針對性的設計措施,通過多道防水的措施,增強了永臨結合結構施工縫的防水效果,將有效保障車站在運行維護期間的可靠性。
自2021年1月開始施工以來,地鐵建設者們先后攻克了橫跨車站大管徑雨水箱涵遷改、永臨結合部位混凝土密實、頂板成品保護等施工難題,歷時14個月順利實現車站封頂,為大規模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推廣永臨結合結構提供了可參考的“模板”,也為廣州地鐵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更多可能。
掘進!挑戰復雜地質條件
創鶴區間南起創意園站,沿G106國道向北進入鶴南站。左線隧道長525.6米,右線隧道長953.1米。線路周邊環境和地質條件較復雜,主要穿越強風化泥質粉砂巖和中風化泥質粉砂巖,裂隙水豐富,盾構掘進過程中容易產生結泥餅等情況。
盾構始發前,地鐵建設者們對可能影響盾構掘進的各種風險源進行了詳細調查,做好風險組段劃分,組織關鍵節點條件驗收。對于盾構掘進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點,參建各方群策群力、攻堅克難,掃除盾構機前進路上的障礙,為盾構安全平穩掘進保駕護航。
截至目前,十四號線二期土建工程累計完成31%。8座車站中,2座主體結構封頂,4座進行土建施工,剩余2座進行前期準備;8個區間中,2個已貫通,4個進行土建施工,其余2個進行前期準備。
(注:以上車站名稱僅為工程暫定名稱,標準站名應以市政府批準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