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中亮相的氫能源車經過改裝,已作為冬奧“綠色遺產”投入到公交日常運營中。隨著這169輛氫能源公交車的投入使用,北京也正式開啟公共交通“氫”時代。
這169部氫能源公交車,其中114部安排到北京延慶至德勝門的919路長途公交線路中使用,其余55部作為延慶區內公交分布在各條公交線路。北京公交集團第八客運分公司技術經理褚聚文介紹說,從目前的使用情況來看,氫能源車在綠色、低碳等方面的表現很好。“這車最大的優勢就是環保。因為燃料用的是氫,尾氣排放幾乎是0,沒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生成就是純凈的水,所以從使用方面尤其對環保的貢獻比較大。”褚聚文說。
褚聚文表示,作為公交車,采用氫能源后續航里程和安全性也令人放心。褚聚文介紹:“我們現在是兩種車,一種是9米車,一種是12米車。9米車充一次氫運行大概在300多公里,12米車充一次氫運行大概500公里。因為氫的比重很小,只要不是在密閉空間里釋放,是不會形成堆積和爆燃情況的。雖然它燃燒的比率比較寬泛,但是因為很輕,直接就散在空氣里了,很難形成聚集,一般不會出現爆燃情況。”
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可以看到,1月到6月氫燃料電池汽車合計產量1804輛,同比增長185.44%。現在,國內首款實現量產的氫燃料電池轎車也已經上市,國內不少車企都在加大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和布局。
與此同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內蒙古在內的多個省份都發布了氫能產業規劃文件。其中,北京計劃在2023年前建成并運行37座加氫站,上海則提出到2025年,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突破1萬輛。
北京公交開啟“氫”時代(央廣網發 北京公交集團第八客運分公司供圖)
這是否意味著氫燃料電池汽車即將在乘用車領域開始大規模推廣?在清華大學宋健教授看來,相比汽油,氫燃料更加環保,相比鋰電池,氫燃料補能更迅速。宋健教授表示:“因為它燒的是氫,在行駛過程中是沒有碳的。加氫的過程比起充電速度要快,差不多加氫的過程有兩分鐘,可能就把汽車需要加的氫就都加上了。不像充電,就算一些快充,起碼也得充一刻鐘、半個鐘頭,并且只能充一半且快充對電池還有傷害,也不能老快充。”
宋健認為,氫燃料電池有自身的優勢,但建設加氫站要求高,車輛成本高的問題成為氫燃料乘用車商業化的阻礙。就像一輛家用車,電池堆的成本就超過30萬元,儲氫設備也要數萬元。“加氫站用的是高壓,罐子壓力非常高,所以加氫站建設可能比較有講究,不是說什么地方都能建。最主要原因就是這個車太貴了,轎車首先(需要)放一個燃料電池罐,再放一個燃料電池堆,然后放一些動力電池,一輛轎車不太容易有這么大的空間放這些東西。從經濟角度來講,現在還沒有到能夠商業化運營的時候。”宋健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氫能源也有技術難題需要解決。干勇說:“有的人認為搞個氫燃料電池就可能行了,實際上鋰動力電池的能源是電,是成熟的電網,充電樁一放就行了。而氫燃料電池用的主要是綠氫,所以這個很困難。我認為主要是抓綠氫體系和對應的裝備,這比氫燃料電池要難得多。”
干勇認為,綠氫的制取、儲運和應用體系建立,對氫能發展最為重要。以儲運為例,氫氣易燃、易爆、易擴散,如何高密度安全儲運一直是一大瓶頸。干勇建議,在這方面多發揮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作用,研發固態儲氫這樣的“黑科技”。“現在儲運氫很困難,為什么?(因為)沒法做實驗,要搞個綠氫體系,生產5公斤也要裝起來,生產5噸也得裝起來,高壓非常不方便。但是現在有固態儲氫方式,中國有大量的鎂,用鎂氫合金,生產幾公斤我也能裝進去,生產幾噸我也能裝進去,非常方便,非常安全。”干勇說。
今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要求在2035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構建涵蓋交通、儲能、工業等領域的多元氫能應用生態。隨著國內各地政策的出臺,相關技術的突破和成本的降低,都會促進氫燃料電池汽車在乘用車領域的大規模推廣。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