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景黃高鐵安徽段6月全線鋪軌,合新高鐵橋梁工程施工進入新階段,淮宿蚌鐵路全面開建……5月14日,記者從安徽省鐵路投資有限公司獲悉,今年1至4月,省投資集團參控股項目完成投資超74億元,一批在建鐵路項目穩步推進。
昌景黃高鐵休寧經開區5號大橋無砟軌道
昌景黃高鐵:安徽段6月全線鋪軌
據介紹,昌景黃高鐵安徽段項目于2018年12月開工,主要位于黃山市境內,線路途經祁門縣、黟縣、休寧縣至黃山市,新建黟縣東站、祁門南站,設計時速350公里,全長89.6公里。目前,項目施工現場正在開展無砟軌道、站房和站后四電工程施工,預計6月份全線鋪軌,年內通車運營。
昌景黃高鐵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八縱八橫”主通道基礎上的高速鐵路區域連接線,項目建設將加速促進皖南地區融入長三角地區,滿足了提升既有皖贛鐵路運輸能力、改善服務質量的需要,促進了沿線優勢旅游資源的開發。
宣績高鐵:已貫通隧道18座
近日,宣績高鐵十里巖右線1號隧道貫通,現場正在全力推進線下工程施工,目前已貫通18座隧道,剩余47座。
宣績高鐵十里巖一號右線隧道
據介紹,宣績高鐵全長111.6公里,于2021年3月開工建設,線路自商合杭鐵路宣城站引出,向東南經寧國市新建寧國南站,再折向南引入績溪北站,設計時速350公里,共設宣城、寧國南、績溪北3座車站,設十里巖線路所1座。鐵路線處于皖南低山丘陵區,地形復雜,橋隧比例高,橋隧相連工點大量分布,施工場地狹小,目前正在開展路基、橋梁、隧道主體工程施工,工期3.5年,預計2024年9月開通運營。
宣績高鐵是蘇皖贛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貫通后將加快蘇皖與贛東、閩地區間的交流,助推地區產業優勢互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池黃高鐵:預計2024年6月建成通車
近日,位于黃山市黟縣鴛鴦谷風景區內的池黃高鐵虞山溪大橋上部結構全部完成,早稻沖隧道也于2022年5月6日順利貫通。截至目前,池黃高鐵全線已貫通隧道14座,剩余19座,線下工程正扎實有序推進。
池黃高鐵虞山溪大橋
池黃高鐵自寧安城際鐵路池州站引出,向東經九華山、太平湖,在黃山風景區北門以西設黃山西站,出站后向南接入昌景黃高鐵黟縣東站。新建線路124公里,新建九華山、黃山西站,設計時速350公里,預計2024年6月建成通車。據施工方介紹,由于線路處于皖南山區,地形復雜,橋隧比高,沿線分布多處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點,環水保要求高,施工難度大。
池黃高鐵的建設是整合路網資源、完善路網結構、構建武漢至杭州快速鐵路新通道的需要。線路貫通后將成為串聯皖南兩山一湖(九華山、黃山、太平湖)核心景點的黃金旅游線路,對于加快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建設、促進沿線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合新高鐵:橋梁工程施工進入新階段
合新高鐵于2022年1月全線開工建設。近日,合新高鐵全線首孔箱梁架設(沙莊大橋首孔箱梁架設)和首個連續梁0號塊澆筑完成,標志著該高鐵橋梁工程施工進入新階段。
合新高鐵沙莊大橋首孔箱梁架設
合新高鐵安徽段項目位于合肥、滁州、蚌埠、宿州境內,省內全線共設泗縣東站、五河站、明光西站及改擴建定遠站四座站房,設計時速350公里,全長207.358公里。
項目貫通后將大大縮短合肥地區與蘇北地區、山東半島的時空距離,對完善國家高速鐵路網布局、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戰略實施具有重要作用。
淮宿蚌鐵路:進入全面開建階段
近日,淮宿蚌鐵路全線控制性工程淮河特大橋跨南岸河堤72米連續梁0#塊順利澆筑,標志著項目橋梁工程施工進入新階段。據介紹,淮河特大橋段站前工程已于2020年底先行開工,今年4月,該鐵路進入全面開建階段,預計2026年4月開通運營。
淮宿蚌鐵路淮河特大橋跨南岸河堤72米連續梁
淮宿蚌鐵路全線位于安徽省北部,項目全長162.2公里,途經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沿途設淮北西站、宿州西站、雙堆集站、固鎮南站、蚌埠南站,設計時速350公里。
淮宿蚌鐵路是皖北地區城際鐵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皖北城市群連接合肥都市圈及長三角地區的便捷通道,項目建設對帶動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巢馬城際鐵路:馬鞍山公鐵長江大橋進入塔身施工階段
巢馬城際鐵路線路全長約76公里,于2020年12月開工建設,自巢湖市至馬鞍山市,新建含山站、鄭蒲港站、馬鞍山南站,設計時速350公里。馬鞍山公鐵長江大橋主航道橋Z4#主墩
其控制性工程馬鞍山公鐵兩用大橋采用三塔兩主跨設計,單跨為1120米,是世界首座千米級三塔公鐵兩用斜拉橋。目前,巢馬鐵路馬鞍山公鐵長江大橋南主塔下游塔座及首節塔柱同步澆筑完成,大橋南主塔塔座及首節塔柱全部澆筑完成,大橋主塔全面進入塔身施工階段。
該項目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滬漢蓉快速通道合肥至上海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北接商合杭高鐵,東聯蘇南沿江城際,預計“十四五”末建成,通車后將進一步推進我省與江浙滬鐵路網的互聯互通,增強東向發展動能,對安徽省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