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出行服務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出行方式的多元化,導致多種交通方式之間的相互協調逐步成為公共交通系統的建設趨勢。合理的換乘銜接設置,提高了出行效率、縮短了出行時間,充分適應居民出行的選擇需求。
那么何為“換乘”?所為“換乘”,就是指乘客從一種交通工具轉換到另一種交通工具,或者從一條線路轉換到另一條線路。近年來,隨著軌道交通的建設,公交與軌道之間的連接愈發密切。合理、便捷的換乘可以充分適應出行者的選擇需求,從而減少出行時間,提高公共交通的競爭力。那么如何提高軌道與常規公交之間的換乘銜接服務水平?
首先遵循“合理引導、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思路, 一是合理安排公交與軌道交通之間的發車班次及到站時間,減少候車延誤,爭取做到公交與軌道無縫銜接; 二是換乘引導信息清晰、明確,換乘通道暢通、便捷; 三是人流與車流分離,通過設置天橋或者地下通道直接到達換乘站臺,減少人車交織,提高安全水平。
對于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的換乘,在布局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保障換乘的連續性、緊湊性及完整性,減少換乘延誤;(2)保障公共交通的優先性;(3)根據客流需求,合理優化線網布局,明確停靠站位置及泊位空間;(4)對于多出口地鐵站,做好換乘引導標識;(5)當軌道交通進出口位于人流密集場所,可以采用地下通道或者地下步行街的方式實現與常規公交站之間的換乘銜接;(6)在有限的條件內設置多條公交線路與軌道交通部分站點之間的換乘,以減少乘客的換乘次數。
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之間的合理換乘是兩者互補關系的體現,換乘形式與換乘客流量、用地約束、技術水平、施工能力及經濟發展水平等相關,目前換乘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不同平面換乘
①路邊??繐Q乘
常規公交直接停靠在道路的兩側,軌道交通站位于道路的一側或者位于道路的正上方或正下方,利用人行天橋或地下通道與軌道交通車站相聯系。其優勢在于,利用現有公交站設施,節約建設成本,人車分流保障了地面交通換乘的安全性。缺點是換乘時間及換乘距離受通道長短及通行能力的影響。此方式適用于換乘量較小,且用地受限的車站。
深圳和濟南軌道交通及公交換乘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②多出口地下軌道交通站換乘
對于出口較多的地下軌道交通站,采用路外多個站臺換乘的形式,滿足各個方向的交通出行需求,每個站臺均通過地下通道的形式與軌道車站相連通。此類換乘方式需要具有明確的引導標識,公交站盡量靠近軌道交通出口。因出口較多,且通過通道連接,工程量較大。此類型適用于換乘量較大,軌道地下候車廳較窄的軌道站。
軌道洪湖東路公交車站距洪湖東路地鐵站2B出入口僅30米左右(圖片來源于人民網重慶頻道)
(2)同平面換乘 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換乘位于同一平面內,兩者站臺合用,通過利用地下通道連接軌道交通兩側站臺。保障了同方向換乘的便捷性,步行距離較短。此方式對軌道交通的站廳要求較高,寬度要滿足同時容納兩種交通方式的乘客候車,對向換乘需要通過地下通道來實現。該換乘方式適用于換乘流量較大且用地較為充足的地點來布設車站。
沈陽軌道交通與公交圖(圖片來源于網絡)
通過軌道交通與常規公交之間合理、高效的換乘銜接,
一是實現了出行的高效性,以軌道交通為主干,常規公交為主體,優化換乘銜接布局,提高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運營效率,縮短出行時間,節約出行成本;
二是促進了城市布局的協調性,軌道交通的運營直接影響居民用地、商業設施用地、城市中心地段的劃分布局,優化換乘銜接不僅能夠帶來高效的公交運營系統,同時也能使城市規劃布局更加合理化、人性化和多元化;
三是踐行節能環保理念,軌道交通處于地下的部分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對地面交通的影響,且高效的換乘銜接,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乘客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充分發揮公共交通綠色、低碳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馮樹民,白仕硯,慈玉生.城市公共交通[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179—180.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