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氫能分會與北京市未來科學城管委會共同主辦的2022全球能源轉型高層論壇“能源谷氫能機遇與發展”分論壇在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在會上表示,預計2050年氫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占比約10%,2060年占比將達約15%,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氫能將納入我國終端能源體系,與電力協同互補,共同成為我國終端能源體系的消費主體,帶動形成十萬億級的新興產業。
干勇指出,清潔氫能經成為全球所有碳中和路線的關鍵支柱之一,預計可助力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5%的去碳化,預計到2050年,對于氫能的需求量增長將高達7倍。氫能生產潛在總市場容量有望在2030年底翻倍增長,到2050年底將突破1萬億美元。
干勇認為,氫能作為儲能載體的移動式能源和分布式固定能源,將為人類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有力保障,應建設大規模綠氫制備基地,支撐“雙碳”目標實現。“西部地區應成為綠氫主體供應基地。按西部五省占比50%測算,2060年風電+光伏裝機24億千瓦,發電量4萬億千瓦時,若通過氫儲能,不用考慮上網問題,富余發電量可制氫5000萬~7500萬噸。”
當前,氫能產業投資飛速增長,其中技術部署領域尤為顯著。干勇分析指出,從綠綠氫和藍氫電解槽以及CCUS生產、儲能、本地配送銷售、輸運和全球貿易等環節的全方面投資來看,預計清潔氫能直接供應鏈投資總額達5萬億美元才能實現碳中和。
“氫能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帶來新機遇。”干勇進一步分析表示,氫能源汽車行業已在“十城千輛”及以獎代補政策下完成了初期導入,將加速進入提速發展階段。他建議,可在物流密集的港口地區建立“柴改氫”示范區,優先發展氫能商用物流車,開創氫能重卡時代。“以唐山市為例,當地煉焦產能約為3600萬噸,可提純氫氣約50億立方米,足夠3萬輛重卡運行。”
“雙碳”背景下,化工產業發展迎來新路徑。據干勇介紹,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與煤化工耦合,將避免高耗能的水煤氣變換過程,有效降低空分能耗煤氣化過程,減少煤炭用量近50%,可減排二氧化碳69.3%。
在氫冶金方面,干勇介紹,百萬噸氫冶金示范項目正在啟動。“利用海上風電或者光伏建站,計劃在南海湛江建設百萬噸氫冶金項目進行示范。”
在固態儲氫方面,干勇認為,從體積儲氫密度、安全性等因素考慮,固態儲氫是具有商業化發展前景的儲存方式之一,可實現工業副產氫凈化儲運一體化,以固態儲氫為氫源的“電電混動”氫能源汽車將成為新技術發展方向之一。“第一個‘電’是指燃料電池提供的‘電’,是動力系統中的主要電源,采用以固態儲氫為氫源的燃料電池,提供穩定工況下的輸出功率;第二個‘電’是指儲能電池提供的‘電’,是動力系統中次電源,用于車輛啟動和加速等瞬態下所需的大功率。”
在電解槽方面,干勇表示,電解槽需求帶來的裝備產業發展空間巨大。“據IEA預測,2030年全球總氫2.12億噸,若中國占比30%,則約3900萬噸,按照65%為綠氫、約44%的負荷考慮,約需450GW電解槽,則需5MW約10萬套,產值約1.43萬億元。”
軌道交通展消息 2025年4月,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有54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326條,運營里程10975.8公里,實際開行列車36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28.5億人次,進站量17.0億人次。4月份,客運量環比減少0.3億人次,減少1.0%,同比增加0.9億人次,增加3.3%。4月份全國總運營里程的平均客運強度為0.865萬人次每公里日,環比增加2.1%,同比減少3.5%。本月無新開通線路。 其中,43個城市開通運營地鐵、輕軌線路268條,運營里程9507.8公里,完成客運量27.5億人次,進站量16.3億人次;16個城市開通運營單軌、磁浮、市域快速軌道交通線路25條,運營里程970.7公里,完成客運量8695萬人次,進站量5809萬人次;18個城市開通運營有軌電車、自動導向軌道線路33條,運營里程497.3公里,完成客運量1047萬人次,進站量990萬人次。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