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勇
西南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大型及復雜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創新團隊”及“黃大年式交通隧道工程教師團隊”核心成員,長期圍繞“復雜條件交通隧道工程建設與營運技術”主題開展創新研究與工程實踐,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2項、省部及重大工程類科研課題十余項。
別有“洞”天
“不僅要結合自身已有的基礎,還要切合國家的重大需求。”在這一前提下,方勇的研究方向也在不斷調整。比如,他所關注的盾構施工技術,在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背景下,要考慮如何在傳統的研究方案基礎上,進行智能建造的問題。去年,學校還新開了一門課程——智能建造與運維養,就是意在打開學生這方面的思路。
方勇介紹,智能建造領域急需突破的問題,一是裝備的智能化,二是運用裝備的關鍵技術,比如開挖方法和支護結構參數的選擇。具體到隧道掘進機,則要基于大數據,通過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方法來提供一些決定參數的輔助決策,甚至實現盾構機的無人掘進等等。
現在,方勇又站在了新的“洞”門前。他要學習一些最新的算法和模型,利用這些知識實現傳統行業的改良升級,跟上時代的潮流。“有個詞叫做工程類比,說直接一點就是:以前的建設經驗,能為今后的工程提供參考。”在這樣的情況下,科研就是不斷發現新問題,勇攀高峰的過程。創新,是方勇常掛在嘴邊的詞:“搞科研,不能總炒回鍋肉。”
方勇經常和學生們提起一個例子。剛上研究生時,他接觸的第一個研究課題,關于隧道內污染物濃度分布——這是解決隧道如何通風以保證污染物濃度不超標的關鍵問題。
“當時,大多數研究都直接假定污染物呈三角形分布,從入口到出口污染物越積越多,從而基于出口處的污染物濃度進行控制。”方勇有自己的看法:車在隧道里是移動的,每輛車的排放量也不同,車與車之間又互相穿插,這個結論可能過于草率了。于是,他利用自學的編程知識,模擬了車輛在隧道里的行駛過程,結合污染物濃度的計算理論,最終求解出隧道污染物濃度的實時動態分布。
創新當然無法一蹴而就。曾經,中國的技術和設備水平遠遠落后于國外,經歷了漫長的引進吸收、自主創新,才實現了國產化和大量推廣。“再比方說,很長時間內,鉆爆法仍將是隧道工程建設的主要工法。”方勇說。不過,在今天,這種方法正在走向全工序機械化與智能化,或許某一天,還會實現真正的無人化。
而這些,正是方勇為之奮斗的新“洞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