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復興號動車通過大瑞鐵路大保段瀾滄江特大橋
“滇處巖疆、山谷險阻、行路之難,視蜀道而過之”,這是《云南通志》中對橫斷山脈的描述。大瑞鐵路大保段地處橫斷山脈南部,要在這樣的地質條件下架橋、打隧,對于鐵路建設者們來說,考驗的不僅僅是解決技術難題的智慧,更是“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毅力。
瀾滄江特大橋:
創下橋梁建設史上三項世界第一
大瑞鐵路指揮部總工程師曾勁介紹,大瑞鐵路于2008年開工,采取大理至保山、保山至瑞麗分段建設模式。其中,全長133.66公里的大保段共有橋梁34座、隧道21座,施工難度國內外罕見。大保段的瀾滄江特大橋、大柱山隧道、杉陽隧道等工程,都是非常難啃的“硬骨頭”。
飛跨瀾滄江天險的瀾滄江特大橋,是大保段的代表性工程。大橋全長528米,主跨342米,距離江面高差270米,相當于90層樓的高度。河谷每年有近8個月的時間都是風季,風最大的時候達10級以上,有些體重比較輕的工人,必須扶著東西才能在橋面上慢慢走動。
橋面合龍后,這座大橋創造了三項世界第一:世界建橋史上首次采用二次豎轉工法施工;二次豎轉角度之和達到130度,為世界橋梁施工最大紀錄;豎轉鋼拱架的重量當時達到了2500噸,創下世界橋梁施工最重紀錄。這為我國在高山峽谷地區建設大橋積累了寶貴經驗,彰顯出我國橋梁建設的世界領先水平。
大柱山隧道、杉陽隧道:
施工現場“水深火熱”,風險奇高
大保段大柱山隧道穿過6條地質斷層,施工難度極高。被看作是隧道掘進過程中情況最棘手的“突泥涌水”,在這里只是家常便飯。隧道的建設者要面對“水深火熱”的終極考驗。大柱山隧道入口方向經常出現“突泥涌水”,最大瞬時涌水量高達每小時12000余立方米,相當于10分鐘注滿一個標準泳池,工人們在齊腰深的水里幾乎無法站穩。隧道出口方向面臨的問題是“火”——這里地溫很高,水汽在40多攝氏度的環境中彌漫,讓人感覺悶熱難耐、無法喘息,工人們不得不躺在冰塊上降溫。加之圍巖軟弱破碎,巖爆現象頻繁發生。洞里排出的水形成了一條流淌多年不斷的瀑布。
杉陽隧道自2008年開工以來,先后發生溜坍、坍塌、突泥、涌水等地質災害達700余次。在國內施工的鐵路山嶺隧道中,是掘進難度最大、安全風險最高的一條。隧道施工怕軟不怕硬,當地的滇西紅層地質遇風就崩解、遇水就成泥,工人們把這種情況形象地比喻成“在豆腐里打洞”,即使是用雙層大型鋼拱架進行支護,巨大的高地應力還是會將拱架如同擰麻花一般變形折斷。在這里施工,日平均進度僅有0.6米,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動力系統由本地企業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