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之時,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區的閆磊一大早已乘坐貫通京城東西的地鐵1號線列車“飛馳”向地鐵4號線西單站換乘。
閆磊是乘客,也是地鐵工作人員。作為京港地鐵4-大興線安河橋北站區站區長,今天,他會從早到晚值守以保障站區安全運營。于他而言,安全、便捷、準時、舒適是乘坐地鐵的需求,也是自己努力工作要實現的目標。
軌道交通的發展是一個城市的縮影。如今,地鐵早已超出交通工具的范疇,成為首都日益現代化的重要一環,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調整城市功能布局、引領區域協同發展、帶動產業升級等方面的作用愈加顯著。
閆磊于2009年入職京港地鐵,這是內地城市軌道交通領域首個以PPP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運營城市地鐵線路的公司。入職之初,他便投入地鐵4號線開通的籌備工作中。彼時,對“港味”地鐵即將開通,閆磊和很多乘客一樣充滿好奇
借鑒港鐵國際化管理經驗,京港地鐵引入“以客為先”理念,希望為市民出行帶來更舒適的體驗,為北京城市創造更大的價值。從2009年9月28日地鐵4號線開通試運營至今,京港地鐵扎根首都北京,從當初1條線路、運營里程28公里,拓展至如今運營5條線路、運營里程近150公里。
這是北京軌道交通發展的一個縮影。1969年10月1日中國建設的第一條城市地鐵線路地鐵1號線試運營。迄今,北京軌道交通已形成包含27條、783公里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并形成以地鐵普線為主,輔以地鐵快線、機場專線、有軌電車等多種類型,適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多層次網絡體系。
對于擁有兩千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北京而言,軌道交通便捷市民綠色出行,更承擔著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緩解交通擁堵的重要任務。
從北京大興的新宮到海淀牡丹園約20公里,乘坐19號線,僅需26分鐘;從北京西站到中關村,8站約20分鐘的時間……地鐵串聯起社區學校、機關企業、樓宇園區,拉近時間和空間距離,為海量人口的出行提供通達性和便利性,最高日客運量超過1300萬人次。
快捷便利、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線網越織越密,活躍經濟、繁榮文化、匯聚人才,加速城市的發展,成為解決“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徑,也是建設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徑。
刷臉乘車、智能線網擁擠度查詢系統以及電扶梯、衛生間與換乘樓梯所在位置查詢……科技范兒十足的“智慧地鐵”,已成為首都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方式。
如今,“無人駕駛”也駛入“軌道上的都市生活”。
2017年,中國首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運行系統地鐵線路——北京地鐵燕房線開通試運營。自此,中國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技術不再依賴進口,其技術探索和經驗為后續線路發揮樣板作用。
到2019年,北京大興機場線開通試運營,該條線路同樣采用自主化全自動運行系統,最高時速可達160公里。
2021年6月28日,隨著地鐵列車駕駛室無人操作的“白鯨號”上線載客,大興機場線實現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運行系統的全功能運營:列車可準時從休眠中自動喚醒,完成自檢后自動出庫,按照時刻表自動投入正線運營,完成站間行駛、到站精準停車、自動開閉車門、自動發車離站等一系列運營工作,列車全過程均無需人工操作。同年,還實現有人值守(DTO模式)全自動運營。
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大興機場線乘務督導張澤明早班時要在清晨4時25分到崗,進行領取行車備品、監護運行、應急處置、輪乘交接等工作程序。
“90后”的他表示,在全自動運營模式下,列車司機的崗位角色和職責發生了一些改變,但值乘要求和標準更高了,每天和同事們以“木棍不倒、硬幣可立”的舒適度標準執行運營任務,讓乘客的坐車感受更加平穩。
擁有30年工作經驗的京港地鐵非票務收入部總管黃偉倫深有體會。沿途坐擁十余座商場及商業街的14號線,在今年夏天落地“14號線商業帶”項目。在黃偉倫看來,加強地鐵與商業的互動,不僅為市民提供多元出行服務和生活模式,也為北京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做出更多貢獻,讓軌道交通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大價值。
這是北京軌道交通從“軌道跟著城市走”向“城市跟著軌道走”的深刻轉變。
今年8月,《北京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20年-2035年)》公布,更注重通過地鐵引導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實現軌道引領城市發展的新路徑。
根據規劃,北京的軌道交通線網總規模將增至約2683公里,全市綠色出行占比80%以上,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的軌道交通占比27%以上;站點800米范圍覆蓋全市50%的居住人口和56%的就業崗位;中心城區內45分鐘可達。與此同時,重點打造軌道微中心,塑造城市發展的活力空間與市民愿意前往的魅力空間。
“城,所以盛民也。”二十大報告中百余次提及“人民”:“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現代城市發展的重要目標是讓人們生活更美好,北京將以更高水平構建市域路網,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及功能布局,建設“軌道上的北京城”。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動力系統由本地企業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