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隨著“同城二號”盾構機緩緩離開江底,軌道交通資陽線寶臺大道站~萇弘廣場站區間右線盾構順利穿越沱江,安全完成425米沱江段關鍵性節點掘進——這是成都軌道交通首次成功采用雙模盾構長距離穿越長江支流,寶臺大道站~萇弘廣場站區間也成為千里沱江上首座具有交通功能的盾構隧道。
寶臺大道站~萇弘廣場站區間場地布置圖
軌道交通資陽線是成都首條跨市域軌道交通線路,是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促進成資同城化發展的標志性工程。為全面落實省委、市委部署安排,成都軌道集團全面統籌參建各方奮力沖刺、提能加速,截至目前,線路車站已全部封頂,盾構掘進已完成總掘進量的70%。
地層結構復雜 穿越多個重大風險源
盾構機“在黑夜中穿針引線”
寶臺大道站~萇弘廣場站區間位于資陽市主城區,下穿長江一級支流沱江以及沱江一橋等重大風險源,堪稱資陽線全線“最難區間”。該區間全長2448.74米,左線正下穿沱江長度為395米,右線正下穿沱江的長度為425米,隧頂距河底距離為15.2米,最深處達地下55米,埋深變化大,主要地層為中風化泥巖及砂巖地層。
在這種復雜地層中掘進,盾構機易出現管片上浮、刀盤結泥餅、盾構包裹、盾尾滲漏水等現象,加之穿越環境無任何光源,盾構機堪比“在黑夜中穿針引線”,對安全掘進技術提出巨大的挑戰。
電拼車正在運輸管片及渣土
采用土壓+泥水雙模盾構機施工
更安全更智能
為保證工程順利推進,成都軌道集團多次組織參建單位進行現場勘查、分析、討論,邀請國內盾構領域知名專家進行細致研討,決定采用土壓+泥水雙模式盾構機進行掘進施工。
“相對于傳統盾構,雙模盾構機可根據現場掘進地質地層和風險源等實際情況,靈活進行土壓和泥水兩種模式的切換。安全性能更高,綜合優勢更加明顯。”成都軌道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項目管理一中心副主任王兵介紹,本次穿越施工選定的盾構機開挖直徑達8.24米,兼具泥水與土壓平衡盾構機施工優勢,能夠根據地質條件在兩種模式之間切換,通過三維可視化實時顯示、重點施工部位精確注漿、對盾構操作進行遠程智能化監控等系列措施,全面保障盾構安全高效掘進。
狠抓施工安全嚴控施工過程
盾構安全高效穿越沱江
針對雙模盾構首次穿江的特別危大風險源施工,成都軌道集團組織參建單位先后進行了桌面和實戰應急演練,嚴格控制掘進參數及出土量,并主動對接相關單位進行穿江期間巡航互動,為盾構安全穿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精確掌握盾構下穿沱江過程中的地質情況,成都軌道集團聯合中國鐵建昆侖投資集團、中鐵十四局采用聲吶、高密電、有限元分析等科技手段,精確掌握穿江段地質情況。
在穿越過程中,成都軌道集團請盾構專家組駐場指導施工,每50環形成階段小結,定期將每環掘進參數、管片姿態、地表沉降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加強管片選型、拼裝過程質量控制,及時進行二次注漿及封水環施作。穿江期間,盾構成型管片無錯臺或滲漏情況,平均日掘進12米,順利實現了雙線穿江盾構安全、高效施工,為后續類似施工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下一步,成都軌道集團將堅持積極融入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全速推進軌道交通資陽線后續施工任務,充分發揮軌道交通建設主力軍作用,為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貢獻力量。
6月20日,第四代吉利醇氫電動轎車交車儀式在張家口市民廣場舉行,首批36輛醇氫電動轎車正式交付,主要應用于當地出租車行業。據了解,張家口市大力鼓勵出租車經營者自愿更換電動出租車。目前,全市電動出租車保有量達1137輛,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來,張家口市鞏固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成果,加快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推進新能源在城市公交、出租車和配送領域的推廣使用,不斷優化城市綠色出行環境,推動交通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筆者在張家口市橋西區展覽館公交站看到,一輛輛車牌上印有“F”標識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從身邊駛過,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全市擁有綠色能源公交車2050輛,占公交車輛總數的90.4%,主城區綠色能源公交車輛占比100%。”張家口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已投運氫燃料電池公交車444輛,位居全國首位。 該市不斷豐富氫能交通應用場景,氫燃料電池重卡已應用于當地煤炭運輸服務以及建筑垃圾倒運領域。目前,該市有氫燃料電池提供動力的物流車725輛、牽引車3輛、倉柵車40輛。“動力系統由本地企業生產制造,具有快速加氫、功率高、續航里程長等優勢。”張家口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負責人李靖介紹,氫燃料電池重卡每加滿一次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