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地鐵系統每天接待大約 450 萬人次,是目前美國最繁忙、覆蓋范圍最廣的快速交通網絡。同時,它也是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引發的洪水災害影響的地區之一。該地區近幾十年來強降水事件發生頻率增加了 70% 以上,增幅遠超美國其他任何地區。
紐約大都會運輸署 (MTA) 負責管理地鐵系統以及大都會區的區域鐵路網絡,長期以來,該機構一直認為雨水泛濫是地鐵系統壽命和日常運營的主要威脅。這一威脅在 2021 年的熱帶風暴艾達 (Ida) 期間顯而易見,MTA 估計這場風暴給紐約的交通基礎設施造成了 1.28 億美元的損失,并使該市一些最容易受洪水影響的社區的關鍵疏散路線癱瘓。
最近的 MTA 分析表明,在高排放氣候變化情景下,到 2050 年代,紐約每年遭遇的極端風暴次數可能會是目前水平的兩倍。因此,該機構提議采取一系列廣泛而積極的行動,加強紐約的交通網絡,以抵御洪水。MTA 于 4 月發布的《氣候復原力路線圖》規定在未來十年投資 60 億美元,用于執行以下活動:將關鍵建筑物提升到預期洪水深度以上,安裝新的排水和泵送設備,以及加強現有的以氣候復原力為目標的城市計劃。
氣候復原力路線圖設立了 10 個核心目標來應對 MTA 基礎設施面臨的氣候相關威脅,每個目標都附有一系列短期(5 年或更短)和長期(5 年以上)行動以及實現這些行動的預計價格。
MTA 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Janno Lieber 表示,投資公共交通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力策略。提高公共交通韌性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良藥,這就是為什么必須保護和改善紐約地鐵、公交車和通勤鐵路系統,需要執行這項富有遠見的彈性計劃確保紐約公共交通系統在未來幾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