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展消息 日前,上海市交通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規劃資源局、市公安局聯合印發《推進本市公共交通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總體要求為:經過5年努力,基本建成結構更加合理、網絡更加融合、服務更加人本、運行更加高效、安全更具韌性的公共交通“一張網”,為市民提供選擇多元、無縫銜接、時間可控、全齡友好、智慧綠色的公共交通服務,中心城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不低于50%。《指導意見》中,重點任務包括6個方面19條舉措。
一是強化公共交通主導地位,提升城市交通承載力,包括合理確定公共交通發展模式、促進公共交通與城市功能融合發展等。《指導意見》提出,依據城市空間功能與軌道交通網絡布局不同,主城區和新城采取差異化發展模式。主城區發展以軌道交通為主體、地面公交為基礎的公共交通體系,中心城軌道交通站點600米常住人口覆蓋率達到58%。新城內部發展以干線公交為骨架、常規公交為主體的公共交通體系。新城與主城區之間形成軌道交通為主體、公交快線為補充的公共交通體系。貫徹公共交通引導城市發展理念(TOD),強化公共交通對城市空間布局優化調整的引導和支撐,促進站城融合。
二是強化多網融合,形成公共交通出行“一張網”,包括繼續拓展多模式軌道交通網絡、加快重構多層次地面公交網絡、深化地面公交與軌道交通兩網融合、完善多層次綜合交通樞紐體系等。《指導意見》提出,統籌考慮城市空間結構優化、重點地區發展、客流需求分布和線網運營綜合效能等因素,編制本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24-2035年),研究優化主城區環線功能,完善新城與中心城之間的快速軌道交通,提升軌道交通運輸能力和網絡韌性。完善公交線網調整機制和技術路徑,打造“骨干線(含中運量)+接駁線+特色線”的公交線網層級體系。開展主城區中運量公交項目規劃研究,按照“先規劃、后項目”的原則,成熟一條、推進一條。打造功能豐富的特色公交線路,開發通勤線、助學線、就醫線、旅游線、夜經濟線、毗鄰公交線等,服務不同人群的特殊出行需求。完善鐵路“四主多輔”的客運樞紐格局,加快東方樞紐建設,推進五個新城“一城一樞紐”規劃建設,打造交通集散與城市功能為一體的現代樞紐體系。
三是創新多方式聯動,提升公共交通協同運營水平,包括提升軌道交通網絡化運營能力、構建地面公交多樣化運營體系、完善交通樞紐一體化運營管理體制機制等。《指導意見》提出,促進市域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深度融合,在安檢、票制、標識等方面高效銜接,實現安檢互信、“一碼通行”。地面公交服務方面,探索靈活多樣的運營組織方式,開發大站快線、定班線、區間線、主輔線等多元化組織方式。加強路權優先保障,根據道路條件與公交線網布設需要,探索單向兩車道設置公交專用道或合乘車道,在不連續、不成網的路段增設公交專用道,同時研究將使用率較低的專用道調整為合乘車道。
四是打造“小而美”民生項目,優化公共交通出行空間,包括打造全齡友好的出行環境、營造更具人文氣息的出行氛圍、塑造與城市功能融合的交通空間等。《指導意見》提出,無障礙公交車比例不低于70%。為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群體提供優先服務,落實外籍人員出行服務便利化改革。
五是強化科技賦能,推動公共交通智慧綠色安全發展,包括拓展公共交通數字化出行服務、推進公共交通智能化綠色化運營、提升公共交通安全韌性水平等。《指導意見》提出,打造一體化的出行服務平臺,向長三角區域推廣,促進交通出行實現“一票通”“一碼通”“可預測”“可預約”。基本實現公交電子站牌全覆蓋,預報準確率不低于90%。
在推進公共交通智能化綠色化運營方面,健全軌道交通全自動駕駛運營標準體系。除應急保障車輛外,地面公交車輛全面電動化。探索在特定線路、特定區域試點更高水平的智能公交,提高地面公交車輛智能駕駛水平。
六是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企業內生動力。《指導意見》提出,合理確定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地面公交之間的比價關系,均衡不同方式客流規模。進一步挖掘多樣化票制需求,豐富公共交通票制體系,吸引個體交通向公共交通轉移。研究公共交通票價動態調整機制。定制公交采用市場調節價定價。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