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午,隨著躍龍門隧道右線最后1米拱部圍巖被鑿通,標志著隧道全線貫通。洞口兩端的建設者難掩興奮,沖上石堆搖旗吶喊。這一天,他們等了近10年。
躍龍門隧道是成蘭鐵路全線重難點控制性工程,它的貫通為成蘭鐵路成都至川主寺廟段實現2023年通車目標奠定了基礎。
洞內施工
洞內施工
穿越龍門山斷裂帶 集合十余種不良地質
躍龍門隧道位于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高川鄉和阿壩州茂縣土門鎮,穿越龍門山山脈,地處汶川地震災害核心區;線路呈爬坡狀,從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攀升,進出口高差達到346.3米,是我國在建鐵路最為艱難的越嶺隧道之一。
該隧道有左右雙洞,左線全長19.981公里,右線全長20.042公里,施工通道總里程超過71公里,創下全國之最。隧道由中鐵二院設計,中鐵十九局和中鐵五局承建。其中,左線于2021年11月28日貫通,右線于2022年4月25日貫通。
中鐵十九局成蘭鐵路工程指揮部指揮長王海亮介紹,躍龍門隧道不良地質復雜多變,屬于極高風險隧道。隧道集合了高裂度地震活動斷裂帶、巖溶富水帶、下穿激流溝壑、高地應力、高地溫、軟巖大變形、巖爆等十余種不良地質,還有高瓦斯、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大大增加了施工難度。
成蘭鐵路公司成蘭指揮部指揮長肖霞林介紹,躍龍門隧道建設初期,成蘭鐵路公司就開展了科學化的管控技術和動態管理研究,使得隧道的工程進展可控有效。該隧道的貫通為中國乃至世界高原山區鐵路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洞內施工
航拍躍龍門隧道洞口
貫通瞬間
僅剩一座隧道未通 成川段預計2023年通車
作為成蘭鐵路的重難點控制性工程,躍龍門隧道的艱險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全線的工程難度。
成蘭鐵路連接四川成都、甘肅蘭州,設計時速200公里,是繼青藏鐵路后我國又一條通達海拔3000米以上的“天路”。該項目也是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最艱巨的恢復重建的交通工程,工程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在我國乃至世界鐵路建設歷史上都極為罕見。
其中,成都至川主寺段位于四川省境內,起于成都青白江,經什邡、綿竹、安縣、茂縣,至松潘的川主寺,全長275.8km,共有17座隧道,包括躍龍門隧道在內,共有3座20公里以上特長隧道。隨著躍龍門隧道貫通,該段目前僅剩云屯堡隧道未通。
據悉,成蘭鐵路成都至川主寺段預計2023年建成通車。全線通車后,將結束川西北地區沒有鐵路的歷史,與既有寶成鐵路、蘭渝鐵路及川藏鐵路、成西鐵路共同形成連通西北與西南及華南沿海的干線鐵路通道,對于統籌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民族地區團結進步,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