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廣東電視珠江臺報道,近日,有市民反映湛江公交的間隔過大,等車時長達到一個小時以上。對此,湛江市公交集團公司解釋稱是由于公交車輛電池到期需要檢測,導致運營車輛減少。而湛江市交通運輸局則稱正在調配湛江市公交運力以服務群眾。
無獨有偶,最近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有不少網友抱怨北京公交的班次間隔突然急劇增大,不少線路車隊張貼告示稱線路將改為定班運營,甚至部分線路的發班數量被減半甚至更低。不僅乘客等車難,等來的公交也多半擠得滿滿當當,還存在擠不上車的情況。
每當出現公交服務不足的新聞時,網友們的意見大約可以分為旗幟鮮明的兩派:一派網友認為,公交虧損都是由于國營公交壟斷不思進取導致的,放手給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就能盈利了;還有一派網友則認為,既然公交連年虧損,就代表市民已經放棄了公交車,那么應當降低分給公交系統的資源,如減少公交專用道,降低撥款,以此“順應市場選擇”,“還路于民”。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國公交系統的虧損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國公交服務的公益性質,而非國營公司不思進取。我國的公交系統屬于公共服務范疇,一元、兩元為主的超低票價是其普遍特征,加之各地對于學生卡、老年卡的優惠政策,導致各地公交公司不太可能通過票款收入實現盈利,多半以賬面虧損的方式,依靠財政補貼維持運營。作為對照,我國香港地區的公交系統完全由私營公司提供服務,其票價水平相對較高,且各大公交公司還經常申請整體加價,市民出行成本壓力較大。另一方面,從已有經驗來看,引入私營公司競爭還容易出現“熱門線路蜂擁而上,冷門區域無人問津”的問題,無法實現基礎服務的均等化。
而針對“公交過時論”,則需要從城市規模角度考慮,分別進行討論。大城市中的地鐵系統確實擁有準時高效的優點,但畢竟無法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下都鋪設地鐵線路。同時,公交還擁有地鐵無法企及的靈活性,能夠實現更加精準的點對點運輸服務。因此,大城市的公交服務應當找準自身定位,不能一味讓步于地鐵,而要實現與地鐵的差異化良性競爭,最終實現“將私家車主吸引到公共交通方式”的目標。而對于小城市,公交的主要競爭對象則是網約車、電動自行車等,這些交通工具更加靈活,但在集約化、安全性等方面則不如公交。小城市的公交系統應當找準客流走廊,發掘細分出行需求,力圖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分擔率。
最后,各地有關部門還應落實對于公交服務的財政補貼,保障公共服務的正常運轉秩序。通過精準補貼,引入公交服務評估體系,讓每一分補貼都用在刀刃上,打造更加高效、有吸引力的公交服務體系,以此提升市民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
季霜石(南京師范大學)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