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由中交集團和中國公路學會聯合主辦的雄安智慧交通國際論壇暨中交未來科創城產業發展大會在雄安新區召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戴東昌;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桂華;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張國華;中國工程院院士黃衛、李克強;中國公路學會理事長翁孟勇;中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彤宙出席活動。
戴東昌在致辭中表示,雄安新區作為全國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加快構建綠色智慧交通先行示范區和交通強國建設先行區打牢了堅實基礎。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必須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綠色智能交通成為交通強國建設題中應有之義,要強化示范引領,協同推進融合發展;要堅持創新驅動,攻克關鍵核心技術;要堅持生態優先,智慧綠色融合發展;要加快產業培育,營造開放市場環境。
張桂華在致辭中表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開路先鋒,也為進一步聚焦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領域,加快技術研發、創新協同模式、進行前瞻布局等指明了方向。下一步,要堅持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要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要以開放創新的生態服務區域協調發展。
張國華在致辭中表示,當前,雄安新區重點片區和重大項目有序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城市框架全面拉開,城市功能不斷完善,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吸引高端高新產業(300832)集聚等創造了良好條件。中交集團以先行者、排頭兵姿態融入、支持新區,為新區規劃建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希望社會各界持續關注雄安、支持雄安、融入雄安,共享雄安新區建設發展時代機遇,共同攜手描繪雄安高質量發展畫卷。
黃衛院士在致辭中表示,要瞄準智慧交通“科技”制高點,把握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系統、人車路協同系統以及未來自主交通系統發展先機;要推動智慧交通“服務”迭代發展,對智慧交通系統邏輯框架、物理框架等同步做出改變;要促進智慧交通“體驗”升級優化,面向車輛網聯化發展需求,構建以“單元-系統-平臺”為架構的新一代交通信號控制系統,提高系統運行的智能化與可靠性水平。
翁孟勇在致辭中表示,智慧交通是建設交通強國的重要領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雄安新區和中交集團在推動智慧交通技術發展、產業協同方面邁出了重要關鍵一步。發展智慧交通大有可為,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路徑規劃,全面打造智慧交通體系;要加快技術發展、制定規范標準,加速智慧交通示范應用;要強化產業協同、實現融合發展,構建智慧交通產業生態。
王彤宙在致辭中表示,中交集團是全球基礎設施領域的領軍者、國家重大戰略的踐行者,作為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企業,中交集團助力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大力發展智慧交通,全面參與了雄安新區四縱兩橫高速鐵路網,四縱三橫高速公路網和智慧交通體系的建設。中交集團堅持投資雄安就是投資未來,建設雄安就是建設未來,為雄安服務就是為中國的未來服務,以最高戰略定位、最優資源投入、最新方案輸出、最佳質量打造、最強責任擔當,穩居雄安開發建設的第一方陣。中交集團將持續與雄安新區深化戰略合作,發揮領先優勢,勇當主力建設“交通強國”;突出科技創新,緊盯關鍵打造“創新高地”;提升服務質量,同心協力共創“雄安樣板”;強化引領帶動,內外協同推動“產業升級”。
本次論壇以“智慧交通 共創未來”為主題,由交通運輸部和雄安新區管委會指導,得到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建筑業協會等大力支持。
論壇期間,雄安新區首批市場化項目中交未來科創城啟動全球招商,共有86家創新型企業現場簽約,包含了基礎設施、數字科技、網絡通信、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開發、航天科工、綠色金融服務等多個板塊,是雄安新區設立以來規模最大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入駐。中交集團與中國公路學會、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東南大學、中國移動(600941)、中國電信(601728)、中國聯通、華為、騰訊、百度、北京千方科技(002373)、浙江海康智聯11家核心企業成員簽約,聯合打造智慧交通產業共同體。
中交未來科創城還發布了項目智慧園區體系。李克強、于國義、約斯特·凡托姆、鐘翔平、王岳平等業內專家學者圍繞智慧出行、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及其技術產業創新發展理念模式等熱門話題,通過主題演講和沙龍研討等形式,分享了關于智慧交通發展的最新理念和實踐。
中交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裴岷山,總工程師汪雙杰,總經理助理劉成云,中國交建(601800)董事會秘書周長江,中交集團專業總監趙喜安、市場開發總監趙暉,相關部委、河北省和雄安新區、行業協會有關領導,專家學者、國內外知名企業代表、媒體記者,共300余人現場參加活動。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