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率先開啟全車無人的自動駕駛付費出行服務;率先在國內實現地下環道(隧道)精準導航;車道級導航為市民智能推薦最優車道……近年來,重慶智慧交通建設按下“加速鍵”。其中,中國移動作為央企,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渝落地,在重慶加速智慧交通建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國移動是國務院國資委‘移動信息產業鏈’的鏈長單位。我們充分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深化與重慶的合作,持續創新探索智慧交通應用新場景,合力加快推進重慶智慧交通建設。”4月3日,中國移動重慶公司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重慶日報記者時如是說。
在無人駕駛領域拿下多個第一
打開手機App,確定好行程,呼叫網約車。不一會兒,一輛百度“蘿卜快跑”網約車到來。打開后排車門落座,系好安全帶,車輛自動起步、提速,一路自動駕駛到達目的地——在永川區,市民每天都可以乘坐無人駕駛網約車,享受智慧出行新體驗。
無人駕駛網約車在永川區出現,有央地合作的“功勞”——
2022年8月,全國首個全車無人化示范運營資格在永川發放。這個“全國第一”的實現,靠的就是中國移動、百度和招商車研等合作方打造了具有高穩定性、速率快、低時延優點的5G專網,部署了V2X車路協同系統。
“要讓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最困難的就是確保在高速行駛狀態下,能夠在幾毫秒之內將當前路面上的行人、車輛、紅綠燈等信息反饋給無人駕駛汽車‘大腦’,讓其能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從而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依托5G網絡和V2X車路協同技術,我們做到了這一點。”中國移動重慶公司交通行業總監賈熙說。
永川無人駕駛網約車案例,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國移動在渝深度參與無人駕駛項目,并與合作伙伴取得多個第一。
早在2019年1月,中國移動重慶公司聯合華為、東南大學先進車輛與新能源汽車實驗室、法國Easy Mile研發的5G無人駕駛巴士,在中國移動重慶公司內部試運行,標志著無人駕駛巴士正式在重慶投入測試。
2021年,西部(重慶)科學城規劃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示范應用場景。中國移動重慶公司、招商車研等企業攜手合作,為西部(重慶)科學城打造了一個自動駕駛應用試點項目。當年7月,長約5.5公里的全國首條自動駕駛接駁路線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試運行,乘客可更直觀地體驗和感受自動駕駛技術實現過程。
2021年8月,西部首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重慶(兩江新區)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揭牌后,中國移動又聚焦車路協同多元化場景應用示范,為兩江新區建設該先導區賦能。2022年9月,由中國移動重慶公司、輕舟智航、希迪智駕、騰訊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無人駕駛小巴車隊,在兩江協同創新區啟動載客試運營。這也是全國首個針對山地城市交通場景推出的5G無人駕駛小巴車隊。
填補國內地下隧道導航技術空白
無人駕駛項目接連落地,只是重慶加速邁向智慧交通新時代的舉措之一。
隨著我市智慧交通建設的持續推進,市民發現導航系統在有“8D城市”之稱的重慶,也變得越來越好用了。導航好用背后,中國移動發揮了央企的“排頭兵”作用。
開過車的人都知道,過去,開車經過隧道、地下車庫、地下環道等地下道路、場所,通常沒有衛星信號,導航會失靈。以渝中區解放碑地下環道為例,該環道部分路段自2017年3月投用后,一段時間內都無法覆蓋導航衛星信號,導致不熟悉路況的駕駛員進入環道后迷路。
針對這種情況,中國移動重慶公司聯合中國移動上海研究院等單位,開發出了“5G+北斗”精準導航系統,并率先運用到解放碑地下環道中,填補了國內地下環道(隧道)無衛星導航的技術空白。
“‘5G+北斗’精準導航系統基于在現場安裝的相關終端設備,實現了5G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深度融合、優勢互補,使得有5G信號的地方就有北斗衛星信號。由此,可幫助駕駛員解決在復雜的地下停車場、地下環道、隧道因衛星信號不好致使導航軟件‘罷工’的問題。”賈熙介紹。
不僅如此,由于5G與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能彼此增強對方能力,“5G+北斗”精準導航系統還實現了厘米級、亞米級等標準化高精度定位服務。
基于此,中國移動還和百度合作,通過疊加“5G+北斗”精準導航系統和百度高精地圖的優勢,于2021年起在重慶中心城區部分路段推出了車道級導航服務。
“所謂車道級導航,就是當汽車行駛在多車道路段時,導航系統可以準確判斷出車輛所在車道前方的具體情況(如紅綠燈信息、是否堵車等),進而智能推薦最優車道,引導司機提前并線。同時,還可根據前方車輛匯入、道路變窄、發生交通事故等情況,向司機進行危險示警。”賈熙說,有了車道級導航,市民出行更加便捷、省時、安全。
為我國解決山區航道安全痛點探路
利用“5G+北斗”精準導航系統,中國移動還在重慶航道領域探索新的應用場景,為我國解決山區航道安全痛點探路。
內河航道河面較窄,橋梁眾多,存在船舶行駛通過時易觸碰河岸、橋身等較大安全隱患。這種情況,在岸坡陡峻、水流湍急、流量和水位變幅大的長江重慶段,尤為突出。
于是,長江重慶航道局決定實施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在山區航道維護的應用研究項目。中國移動重慶公司聯合中國移動上海研究院,全程參與該項目。
該項目選取長江重慶段山區航道約7公里多的航段進行試點,圍繞航標數據精準感知采集、航標數據無縫可靠實時傳輸、數據智能融合三個維度,搭建4G/5G實時通信網絡及全國首個北斗高精度定位+航標協同信息服務平臺。
經過1年多的運行驗證,該項目取得顯著效果:平臺實現了對航標等航道要素的泛在感知,提升了航標的定位精度,并能及時向航道管理部門相關人員上報航標漂移與碰撞預警信息。同時,過往船舶還可以通過平臺查看航標實時位置信息,避免碰撞事故發生。
“該項目的實施,較好地解決了過去航標定位偏差較大帶來的安全隱患。這不僅幫助重慶提升了在航道養護、監管服務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和水運安全保障水平,也為我國以智能化手段提升內河山區航道安全保障水平提供了經驗。”賈熙說。
展望未來,中國移動還將在重慶智慧交通領域進一步發力。下一步,中國移動重慶公司將持續踐行央企責任擔當,全力參與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建設,為川渝兩地車路協同、智能網聯汽車的算力需求提供支撐,匯聚打造更多智慧交通能力,更好地助力成渝“智行走廊”建設和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萬億級優勢產業集群建設。
本報記者 黃光紅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