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在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天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高峰論壇”上,智慧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交通車態感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天津中心)揭牌儀式隆重舉行。智慧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閆軍、天津市科技局局長朱玉兵與河北區委副書記、河北區人民政府黨組書記、區長戴雷共同為天津中心揭牌。在揭牌儀式現場,還通過視頻的方式展示了在天津市河北區打造的智能路網(IRN)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技術應用情況。
智慧互通董事長閆軍表示,希望通過智慧交通車態感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天津中心)的落地,助推天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高質量發展,智慧交通車態感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天津中心)將充分發揮創新引領作用,以世界領先的智能路網(IRN)硬核技術,為推進天津市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落地提供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支撐,為天津早日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加油助力。
天津市科技局局長朱玉兵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國家層面的戰略大協作。通過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能夠促進人工智能技術成果的擴散與轉化應用,使人工智能成為驅動實體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新引擎,希望智慧交通車態感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天津中心)能夠充分發揮行業引領作用,為天津智慧交通行業和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強大助力,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廣泛覆蓋面的人工智能創新成果。
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由國家科技部主導,發改委、財政部、教育部、工信部、中科院、工程院、軍委科技委、中國科協等?15?個國家部門構成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推進辦公室,著力推進項目、基地、人才等方面的統籌布局,打造國家級專家庫,并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戰略咨詢委員會。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是聚焦人工智能重點細分領域,充分發揮行業領軍企業、研究機構的引領示范作用,有效整合技術資源、產業鏈資源和金融資源,持續輸出人工智能核心?研發能力和服務能力的重要創新載體。目前入選的企業均為各個領域的龍頭企業。
2022年7月,國家科學技術部辦公廳印發了《科技部辦公廳關于支持智慧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函》(國科辦函高[2022]409號),?函復智慧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交通車態感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入選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平臺建設支持項目。
為了發揮國家級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的引領和示范作用,智慧互通計劃依托平臺以及公司落地項目,開始在各省市建設一批具有強落地能力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中心。2023年以來,智慧互通在天津市河北區實施建設中心城區交通示范區暨河北區智能路網建設項目,已經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依托天津市河北區智能路網建設項目,智慧互通將圍繞落實數字中國和交通強國發展戰略,充分結合河北區的特點,為河北區量身打造智能路網建設方案,從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應用等領域與河北區的中心城區交通改造及高級別自動駕駛商用落地工作進行結合,助推河北區智能路網(IRN)建設,并以此促進區域新業態、新產業發展。
不久前,天津市河北區人民政府與智慧互通還達成了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合作框架協議。基于天津市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孵化行業創新解決方案,智慧互通將以人工智能技術持續在河北區實現智慧交通、城市治理等多個行業場景的智能化升級,通過AI+N,整體提升天津市河北區的中心城區智能交通綜合示范區建設,讓城市交通更加安全暢行。智慧互通的高級別自動駕駛無人車也率先在河北區的意大利風情區示范應用,希望能夠將智慧互通在智能路網(IRN)、智慧停車、智慧交通和自動駕駛的全場景技術應用在河北區乃至天津市,讓城市交通更加安全暢通。
智慧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ICT)于2015年創立于北京中關村,是一家專注于計算機視覺與智能傳感、自動化控制領域技術研發與應用的世界級人工智能高科技企業,為超視線機器人(ASER)、車態感知(VSA)、全息道路(HRS)、智能路網(IRN)技術的開創者及解決方案提供商,旗下擁有主營業務品牌:愛通行(AITS)、愛泊車(AIPARK)、領航者(AIPILOT)、超級視線(AISUPER?EYE)。其人工智能產品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等48個一二線城市,每年服務車次10億+,擁有世界最大的智慧交通應用場景。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