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充電,智能機器人可以自動提供輔助;行駛路上,車路協同讓通行效率明顯提升……隨著智能科技與傳統人力深度結合,越來越多的交通出行場景得以轉型重塑。
近期召開的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智慧交通成為展望智能生活前景與透視中國“交通強國”建設的一扇窗口,也是展會備受關注的焦點之一。
在天津津門湖新能源車綜合服務中心,一臺機器人緩緩從充電箱沿著地面上的磁性軌道“走到”汽車邊,自動將充電槍對準充電口開始工作,整個流程充滿“智感”。此次會上,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就將這一“微縮版”的項目帶到了展廳。
“視覺人工智能技術和雙目攝像頭賦予了機器人‘視覺’,磁條融合技術、力控感知技術則讓它擁有了‘觸覺’。”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城南供電分公司津門湖運營管理中心副主任匙航介紹說,機器人甚至可以模擬人手動作,在充電槍插接過程中調整力度,避免損壞充電接口。
走出城市充電站,“智慧的車”與“聰明的路”互為搭檔,更讓交通出行方便快捷。
在天津(西青)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封閉測試場10公里的環路行程中,自動駕駛車輛從容轉彎、避讓行人,應對復雜交通場景仍然得心應手。智慧場景的背后,是車聯網、大數據、新能源等技術的相互賦能。
“如今,車輛已能夠打開‘上帝視角’。”在華為展區智能網聯車板塊,展臺講解專家道出了其中奧秘——在多個先導區內,交通桿上已搭載了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等設備,不僅能“看得更遠”,也能實時探查路況。路邊柜內車路協同服務器匯集了視頻和雷達信號,通過“雷視融合”算法,將路面全要素信息通過車道級高清導航為駕駛者呈現,及時發出提醒、為駕駛者“出謀劃策”。
“有時通過一個綠燈整條路都暢通無阻,遇上幾個紅燈卻可能要等上很長時間。”該專家說,在智能網聯技術的賦能下,“一路綠燈”不再僅憑運氣,系統能夠根據路面情況推薦行駛時速、防止突然出現的行人車輛帶來的安全隱患。
聯通智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車輛智能網聯研究院院長周光濤說,5G網絡與中心云、邊緣云算力等基礎設施為車路協同的技術體系提供了基礎支撐保障。與此同時,研究院也在與多家企業開展合作,推動數據互聯互通、保障流轉傳輸安全。“在通過運營網絡實現車輛認證、路側認證、云端認證、數據安全的同時,我們還在探索新的云服務方式,加快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行業發展。”
“很多過去只能在電影中看到的情節已經成為現實。”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安鐵成說,先導區的“先行先試”不僅有利于推進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標準的建立、上下游產業鏈的形成,也會在車路協同的城市應用推廣等方面發揮作用。
在諸多生產場景中,智能科技也在提升交通運輸效率、重塑行業作業方式。
此前,集疏運卡車往返時重載比例不高、司機等待時間難以預計,曾是制約運輸效率與影響交通運輸行業碳減排的一大難點。為了以“智慧”破題,網絡貨運大數據平臺應運而生。
一邊是發布需求的貨主企業,一邊是注冊“接單”的貨車司機……登上“榮程智運”平臺,網絡大數據為貨主與承運人牽線搭橋,貨源、車源信息一目了然。
“平臺就像貨運版本的‘線上打車軟件’,將集裝箱運輸司機集中到平臺上后,通過‘智慧化派單’讓遠道而來運送貨物的車輛依然可以滿載而歸,降低貨車的空駛率、空載率,提升綠色低碳水平。”天津榮程聯合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柴樹滿在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智能交通高峰論壇上介紹說,截至5月14日,“榮程智運”平臺已拓展運輸路線2125條,擁有車輛注冊會員17.7萬輛,累計運量達8600萬噸。
一直以來,重型貨車的尾氣污染和碳排放問題也備受關注。數據顯示,中國公路運輸碳排放占全部交通運輸領域總排放的80%以上,其中公路貨運碳排放占60%以上。隨著車輛“三空”——空駛、空置、空載率的降低,大數據的“智慧賦能”也為行業節能減碳發揮了作用。
“通過提升效率、降低‘三空’,平臺每年可助力行業減少碳排放3萬噸左右。”柴樹滿說,企業還在通過開展氫能重卡運輸業務、積極建設氫能產業鏈等方式,助力大宗物流“增綠”提效,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截至2022年底,中國共有251家機場實現國內航班“無紙化”便捷出行;全國已有超790萬輛道路營運車輛、4.7萬多艘船舶、4萬多輛郵政快遞干線車輛應用北斗導航系統。一項項“智慧之變”,是中國從交通大國邁向交通強國的縮影。
“智能科技的應用能夠有力促進我們從更高層面上將交通運輸各領域的優勢資源進行有機整合、產生‘化學反應’。”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副主任劉道剛說,在我國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進程中,“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智慧城市必將彰顯出繁榮活力與無盡魅力。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