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濟南市“十四五”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記者從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全市萬元GDP能耗、萬元GDP碳排放累計下降30%以上,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54%。
濟南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正處級領導干部郭永桂在介紹《規劃》編制背景時說,“十三五”時期,濟南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持續優化,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效明顯。綠色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四新”經濟增加值比重超過3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5.29%,省級以上專精特新、瞪羚、單項冠軍企業達到771家。資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全市萬元GDP能耗、萬元GDP碳排放累計下降30%以上,煤炭消費總量壓減22.5%,萬元GDP用水量下降23.77%,公共機構人均綜合能耗下降20.4%。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在全國率先建設水生態文明城市,在全省率先實現消除劣V類水體任務目標,重點泉群連續17年持續噴涌,35蒸噸/小時及以下燃煤鍋爐全部淘汰,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2%。綠色生活方式逐步推廣,綠色建筑在新建民用建筑中比例達到100%,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54%。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