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據媒體消息,繼商丘、保定之后,湖北民營公交公司黃石市鴻泰公共巴士有限公司(下稱“黃石鴻泰”)因電池容量衰減等問題,深陷停運困境。“公司現有公交車143輛,其中142輛為新能源車,其電池均存在問題,對公司運力造成很大影響。”公司負責人向媒體表示,受車輛電池續航能力等客觀因素影響,現已有70余輛公交車處于無法運營的狀態。
“僅兩年多時間,公交的電池衰減非常嚴重,剛購買的新車充一次電能跑七八趟。但目前,最好車輛充一次電能跑3趟,大部分車輛充一次最多能跑兩趟,還有一些車輛甚至連一趟也無法跑完。”黃石鴻泰技術科負責人透露,目前公交車的續航能力很難滿足司機每日線路往返6次的需求。正是如此,在炎熱的湖北地區,公交司機們只能通過一些“極限操作”在舒適與續航間權衡,“有時候寧愿熱一點,開車時在冷氣和風波上來回切換,就是害怕車子沒電突然癱在路上,只能叫拖車來拖。”有司機向媒體表示,為了減少救援成本,公司還專門購置了一輛二手旅游大巴,目的就是為了拖車。
同樣,對于公交公司而言,電池衰減的苦惱也直接反映在“運營成本上漲”中。“一般情況下,出于成本考慮,純電動公交都是白天運行載客,晚上充電。”據上述負責人介紹,由于電池衰減,公交充電次數增加,外加白天峰時電價較高,公交公司的運營成本明顯提升。
目前,在盡力維修、開行車輛的同時,黃石鴻泰已計劃對30輛公交的電池進行更換。“購買一輛公交的電池大約需要25萬元,30輛車電池總價750萬元左右,此次換電是通過第三方合作墊付。”相關負責人表示。
不過,有保定某公交司機向車訊網透露稱,此前保定公交曾在2021年對旗下新能源公交車進行電池更換,卻仍未擺脫停擺的命運,“換完電池后,這些車輛頻繁發生熱失控,因此被迫將這些車輛放在停車場等待報廢。”
從今年2月商丘公交的因資金不足發布停運通知,到保定公交縮減公交線路,再到此次黃石鴻泰公交的大規模停運,無論是民營公交公司還是國有公交公司,似乎都在今年遭遇著全面電動化的“后遺癥”。
《2022年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全國擁有公共汽電車70.32萬輛,其中純電動車45.55萬輛,占公共汽電車比重為64.8%,較上一年提高5.6個百分點。
今年2月發布全市公交停運通告的河南商丘,就曾自籌數億資金購置純電動公交車,但因政府公交優先發展政策落實不到位而陷入債務困境。保定公交公司也在2015年后的幾年間通過“燃油車置換”等方式,購置數百輛純電公交。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保定公交公司共有1100多輛公交車,其中清潔能源和新能源車型的占比已接近100%。
在城市公交電動化為地區帶來節能減排的同時,車輛維護、電池更新等問題也悄然而至。2022年8月,保定公交曾公開表示,首批購置的591臺純電動公交車動力電池已超出質保期限,存在安全隱患,已不具備安全運營條件,被迫全部退出營運。
從2015年12月開始運營算起,到2022年6月報廢,這批電動公交車使用時間不足7年。“現階段,無論是(電池)衰減還是損壞的處理方式,都是更換電池,而電池費用普遍在20萬-40萬元。”有新能源客車從業者向車訊網透露,根據相關規定,大多商用車生產企業應提供不低于5年或20萬公里的質保期限,“但如果電池超過質保期,就需要客戶自費購買電池,即使有企業提供延保服務,也很少超過8年。”而依照現行的國家規定,公交車強制報廢年限為13年。
顯然,如果基于采購費、運營費、維保費等全生命周期成本考慮,曾經各地因政策助推集中上馬的純電動公交,無疑加劇了各個公交公司的運營困難。同時,從運營場景來看,每個城市因地理環境、交通方式的不同,車輛的選擇也應存在差異,而絕非全部純電化,“北方冬天的寒冷會導致電動公交續航打折嚴重,南方雨季的積水也會對電動公交出行產生限制。”有業內人士表示。
當下,中國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已超過36%,但基于公共交通領域而言,激進的“全面電動化”路線已經讓不少城市落下資金窘迫、出勤效率低下等“后遺癥”。
這些“病癥”可能會在未來隨著電池、電動汽車技術的進步得到相應處理、解決,但現在,或許是時候對公共交通能源結構、車輛選擇等問題進行一次重新梳理了。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