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推廣加速,預計到2025年,我國燃料電池車產量有望達到10萬輛,2030年有望達到100萬輛。
交通作為氫能應用推廣的“先導領域”,對于氫能的發展意義重大。隨著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的發展、加氫站建設的提速以及應用場景的探索,氫能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將迎來巨大發展前景。
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快速增長
“近3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我國燃料電池汽車市場仍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江寧表示,2022年,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量3628輛,銷量3367輛,相比2021年同期分別增長105.4%和112.8%。截至2022年底,全國燃料電池汽車累計銷售1.2萬輛。
據江寧介紹,近年來,我國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快速發展,已應用在多種車型和多個區域,包括公交、輕客、輕卡、冷藏車、重卡、工程車等,以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為主。而美國、日本、韓國主推的是氫燃料電池乘用車。他表示,目前,在全國大部分省市均有燃料電池汽車運營,2022年主要投放運營區域包括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區域、以佛山為首的珠三角區域、京津冀、山東省、河南省、山西省、陜西省等。
在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的突破也在不斷提速。對于我國燃料電池系統和電堆技術發展水平,江寧認為,國內頭部企業的產品技術已經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近,部分技術指標達到領先水平。他指出,我國燃料電池系統成本不斷下降,已從2018年的1萬元/千瓦,下降到3000元/千瓦~4000元/千瓦,壽命從3000小時提高到1.5萬小時以上。
江寧預計,2025年,燃料電池產品累計產量達到10萬臺時,系統價格將降至2000元/千瓦以內。屆時,隨著風、光發電的大量布局,可再生能源電價逐步走低,燃料電池重卡將建立全生命周期成本優勢。
談及燃料電池汽車的經濟性,江寧表示,以49噸重卡為例,隨著產業鏈各環節成本降低和技術進步,燃料電池重卡經濟性能夠與傳統車競爭。他強調:“隨著燃料電池在交通領域的應用規模化,產業鏈將進一步快速降本,在一部分氫能基礎條件好的區域和應用場景,燃料電池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經濟性將率先能夠與傳統車競爭。”
加氫站建設速度加快
隨著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的推廣,在全球范圍內,作為氫能交通應用重要基礎設施的加氫站建設也逐漸提速。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在營加氫站727座,同比增長22.4%。其中,我國最近3年呈快速增長態勢。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296座,數量居世界第一。
在加氫站建設速度加快的同時,我國加氫設備企業也迎來飛速發展。據江寧介紹,目前,國內提供加氫站設備的集成商已具備較強的系統集成能力和加氫站的交付能力,部分企業在加氫站的核心設備上,加強技術研發,實現了國產替代的突破和迭代。他表示,加氫設備中的壓縮機、加氫機、安全器件以及儲氫容器被稱為核心部件,占設備總成本的比例超過60%。
談及我國加氫站建設方向,江寧認為,未來將呈現綜合能源站和撬裝站“并行”的趨勢。其中,集油氣氫電以及光伏的綜合能源站建設方向投資規模較大,氫氣加注能力強;占地面積大,適用于核心區域的新建項目;其光伏和充電部分能實現減碳目標,能同時滿足能源多樣化的需求。而對于撬裝站,他則表示,作為專用的階段性場景,現有加油站增設加氫撬裝的模式雖然加注能力有限,但具有占地小、設備投資少、建設速度快便于日后遷移、設備投資調整等優勢。
在江寧看來,國內加氫站建站規模變大,單站日均加注能力逐步提升,但70兆帕加氫站建設進展緩慢。目前,我國加氫站的設計加注能力從2016年的不到400千克/天提升到目前超過900千克/天,表明加氫站建設規模在逐步提升,并將成為未來加氫站建設的發展方向。
氫能示范應用場景加速拓展
“發展氫能業務符合中國石化打造世界領先潔凈能源化工公司的企業愿景目標。”江寧表示,中國石化積極打造“氫能第一公司”,并著力開展氫能應用的創新模式的探索。
江寧提出,要根據氫能與燃料電池領域的現狀,開展創新的合作模式,以便更好在行業發展初期迅速且有效地推廣氫能的加速應用。他表示,中國石化全國首創“車—站—景”聯動模式,根據應用場景和運輸規模,配套建設加氫站或在自有加油站增加加氫功能,在適應和滿足社會加氫需求的同時,逐步開發化工產品運輸、易捷便利店配送、員工上下班交通車輛等應用場景。
據了解,中國石化正在加速拓展氫能示范應用場景。為更快速、更穩定地發展加氫站,根據氫能源的特征,該公司從系統內部挖掘氫能源規模化示范應用的場景。
江寧表示,中國石化綜合考慮購車成本、技術進步、氫氣價格、物流優化等要素,通過在有豐富副產氫資源的工廠建設氫氣提純&加注機,減少氫氣運輸與儲存的成本,從而降低氫氣的價格。同時,綜合業務需求配套合適的車輛,并通過尋找回程搭載業務來增加運營效益。
在江寧看來,采用現場制造現場使用的模式,可以減少運輸成本,降低安全風險,確保氫氣供應,實現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