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要突破1000億元。伴隨近期國家和地方對氫能的政策鼓勵,多家產業鏈上市公司加速布局這一“雙碳”新賽道。業內專家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氫能產業的前景并不局限于氫能汽車,未來氫儲能等發展方向也很可觀。
產業鏈上市公司加速駛入新賽道
近年來,氫能在國內發展迅速。截至2021年末,中國氫氣產能約為4000萬噸/年,產量約為3300萬噸/年。根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50年,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的占比至少將達到10%,需求量將超過6000萬噸,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約7億噸,對應的產業規模也將很可觀。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暖風頻吹的背景下,江蘇神通、億華通、上汽集團、長城汽車、海馬汽車等多家產業鏈上市公司加速駛入氫能賽道。江蘇神通6月20日表示,公司密切關注氫能產業發展政策及動向并積極布局,公司新能源子公司主要產品為高壓氫用閥門,覆蓋從制氫到儲氫,運氫到加氫站等環節。“預計氫能發展空間較大,目前正在做擴能的建設項目。”
作為國內汽車產銷量最大的車企集團,上汽集團日前通過了分拆捷氫科技至科創板上市的議案。捷氫科技已完成多款燃料電池電堆和燃料電池系統的產品開發,廣泛應用于乘用車、客車、卡車等汽車領域,并可擴展應用于分布式發電、熱電聯供和船舶、航空等非車用領域。“上汽對捷氫科技的發展和上市寄予了很大期望。”上汽集團有關負責人說。
海馬汽車表示,公司水制氫與高壓加氫一體化實驗裝置項目已經建設完成。根據規劃,公司海口基地后續將配套建設一座光伏發電站,結合新研發的海馬第三代氫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太陽能發電→電解水制氫→氫能汽車用氫”的零碳排放循環。
儲能等有望成為氫能未來發展方向
對于氫能的發展前景,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氫能的應用并不局限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作為清潔能源的氫能,具有儲能容量大、液氫儲能密度高、可實現高續航、并保持良好低溫性能、低碳等優勢,氫能結合風電、光伏、核電等其他新能源使用可以減少我國能源的對外依賴。
國家發展改革委6月9日組織召開了推進氫能在電力領域示范應用專題會議,重點研究了氫電耦合、氫儲能和燃料電池綜合能源供應相關政策,以及標準規范制定、核心技術裝備創新等情況,并對推動氫能在電力領域的應用提出意見建議。
中信證券研報提出,中長期看,伴隨綠氫成本的下降,氫儲能的應用有望加速,未來新型儲能有望更大規模地發揮調節與保障作用,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預計截至“十四五”末國內新型儲能累計裝機有望達到43GW,這將利好燃料電池等氫能利用設備供應鏈。
中信證券提出,氫儲能應用有望加速推廣,形成與鋰電互補的局面。
“中國氫能產業已經進入了規模化示范的新階段。”億華通常務副總經理于民表示,除了氫儲能,氫能設備的快速降本也尤為重要。以氫燃料電池降本為例,一方面可以從整合集成、變更材料等維度出發,在提升性能的同時,推進技術降本。例如,億華通在新一代產品上采用脈沖引射方案,替代傳統氫氣循環泵,使單臺成本降低2萬多元;另一方面,加速規模化也是實現降本的有效途徑。根據測算,當燃料電池發動機年產量達到50萬套時,成本下降至45美元/千瓦,這已經與傳統內燃機成本相當。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