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轉型、實現碳中和過程中,氫能承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2022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從戰略層面對氫能產業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與此同時,各省區市也同步加快推進氫能產業規劃,在政策的支持下,中國氫能產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氫能產業進入商用化快速發展窗口期
近期,地方加速布局氫能產業發展規劃。
近日印發的《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氫能產業鏈產業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在此之前,成都市人民政府印發《成都市優化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成都市優化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文件指出,積極發展綠色氫能。構建“制儲輸用”全產業鏈,加快建設“綠氫之都”……隨著年初我國首個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出臺,當前,已有超30個省區市發布涉及氫能的規劃和政策,預示著這條萬億賽道已經在全國主要省份掀起波瀾。
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到2050年,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約7億噸,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中央及地方政策鼓勵下,氫能行業需求正呈拐點向上趨勢,產業發展顯著提速。尤其是地方政策中明確了氫能產業發展目標,這將進一步催化資本的投入,一方面將帶動氫能市場需求整體上升,為市場主體帶來更多機遇;另一方面,將激發企業研發熱情,推動有實力的企業脫穎而出,實現制氫、儲氫、加氫、用氫等全產業關鍵性技術不斷突破和規模化降低成本,加速整體商業化進程。
“氫能產業已進入商用化快速發展的窗口期,未來10—20年,我國氫能產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氫山科技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梁開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目前氫能應用基數低,但在我國的應用場景數量近兩年來正加速倍增。
產業提速發展仍有待解難題
海通證券宏觀分析師梁中華表示,氫能產業未來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從短期來看,氫能應用領域尤其是氫燃料電池、燃料電池車及加氫站建設將是熱點賽道。而從中長期來看,上游的可再生能源制氫、電解槽等賽道以及中游的液氫儲運、輸氫管道建設等賽道將成為關注的熱點。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雖然潛力大、增速快,但目前我國氫能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仍有待解決的難點、痛點。在產業端,缺氫、氫貴等問題是當前氫能產業整體發展的“攔路虎”。在消費端,氫燃料電池汽車屬于新興產物,運營成本較高,消費者對其了解十分有限。
吳琦表示,整體來看,氫能目前的應用場景相對單一,國家應在關鍵技術科技創新、試點與示范工程、財政補貼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各地也應構建良好的營商環境和產業環境,加快推動氫能產業的市場化進程,拓展氫能應用空間,促進氫能的規模化應用。
“在消費層面,氫燃料電池的生產成本比鋰電池高不少,主要還是終端應用體量太少。再加上當前的加氫設施配套欠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技術相對并不是很成熟,整車購置成本和加氫成本都較高。”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祁海珅認為,市場啟動以及產業化發展,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導資本加大投資力度,擴大我國產能產業的發展規模;另一方面也需要全產業鏈發展,共同推動氫氣終端成本的下降。
在企業發展層面,梁開巖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國內不同區域對于氫能產業扶持政策的差異較大,造成各區域產業發展不均衡,企業業務布局進度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另外,目前國家層面尚未出臺政策將氫能產生的減排量納入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市場,像氫山科技這樣在此類業務線方面布局較早的企業,非常考驗企業此類業務線布局的連貫性和實力。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并注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