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張高鐵太子城站考察時指出,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范例就是高鐵,從無到有,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現在已經領跑世界。
新時代十年,鐵路系統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鐵自主創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形成了涵蓋高鐵工程建設、裝備制造、運營管理三大領域的成套高鐵技術體系,研發了時速160、250、350公里等不同速度等級復興號系列產品,CR450科技創新工程扎實有序推進,鐵路總體技術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高速、高原、高寒、重載鐵路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中國鐵路的世界領跑優勢不斷鞏固和擴大。智能高鐵技術全面實現自主化,高鐵關鍵技術自主攻關和產業化應用實現重大突破,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范例。
自主創新的中國高鐵成為享譽世界的“國家名片”。復興號系列產品涵蓋不同速度等級、適應各種運營環境。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統、時速620公里世界首臺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下線。CR450科技創新工程先期試驗,創造了明線交會單列時速435公里、相對時速870公里和隧道交會單列時速403公里、相對時速806公里的世界紀錄。目前,在京滬高鐵、京津城際、京張高鐵、成渝高鐵、京廣高鐵京武段近3200公里的線路上,復興號常態化按時速350公里運營。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實現高鐵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的國家,樹起了世界高鐵商業化運營標桿,以最直觀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
我國初步構建了智能鐵路成套技術體系、數據體系和標準體系。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初步構建智能鐵路技術體系、數據體系和標準體系,成為世界智能鐵路發展的重要引領者。從智能型復興號動車組,到智能牽引變電所、智能綜合調度系統……中國高鐵閃爍出耀眼的時代光芒。首都北京挽起的南北兩條智能鐵路先后通車運營。京張高鐵在全世界首次全線采用智能技術建造,首次實現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功能,首次采用我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保駕護航。連接“未來之城”的京雄城際鐵路應用智能化設計71項,首次實現從設計、施工到運營三維數字化智能管理,樹起了世界智能高鐵新標桿。
我國鐵路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積極推進數字技術與鐵路業務融合發展。北斗導航、5G、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在高鐵得到成功應用,部分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中國鐵路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科技支撐。如今,戰略決策、運輸生產、經營開發、資源管理、建設管理、綜合協同六大業務領域應用系統基本建成,實現對鐵路主要業務場景的全覆蓋;一體化的信息集成平臺助力鐵路信息化邁入云計算和大數據時代,鐵路數據通信實現雙棧部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12306鐵路互聯網售票系統,單日售票能力達2000萬張以上,目前互聯網售票比例達85.3%,單日最高達90.1%。依托12306平臺,我國成功推動高鐵網與互聯網“雙網融合”,推出電子客票、移動支付、在線選座、刷臉進站、互聯網訂餐等服務舉措,同時保留紙質車票、車站窗口等傳統服務渠道,保證老年人和脫網人群出行便利,顯著提升了鐵路服務品質。
高鐵工程建設適應我國地質及氣候條件復雜多樣的特點,在高鐵路基、軌道、長大橋梁、長大隧道、大型客站和系統集成等方面攻克了大量世界性技術難題,系統掌握了不同氣候環境、不同地質條件下建造高鐵的成套技術。
高鐵運營管理領域,全面掌握了復雜路網條件下高鐵運營管理成套技術,創新了復雜路網條件下不同速度等級高速列車高密度跨線運輸調度技術,解決了不同動車組編組、不同速度、長大距離和跨線運行等運輸組織難題,實現了繁忙高鐵干線和城際鐵路列車高密度、公交化開行,高峰期發車間隔僅有4~5分鐘。
高鐵安全生產領域,運營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升。全面掌握了復雜路網條件下高速列車高密度跨線運輸調度技術,運輸密度和列車正點率世界領先,構建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安全保障體系,為鐵路安全持續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智能型“復興號”動車組部署2700余項監測點,開發了自我感知、健康管理、故障診斷等列車運行在途監測技術,實現了對列車運行的全方位實時監測;建立了由高速綜合檢測車、沿線檢測傳感裝置等設備組成的高鐵線路設備在線監測系統,運用大數據分析,實現了對高鐵基礎設施運行狀態的精準掌握;研發了風雨雪等自然災害監測、異物侵限報警和地震監測預警系統,實現了對自然災害和治安風險的立體防控。
未來,在科技創新的驅動下,中國鐵路的“名片”將愈發閃亮,在新時代的映射下,散發出更加絢麗的色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