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力量。如何在新經濟形勢下突破國外技術封鎖、自主科技創新?9月9日,東岳集團董事長張建宏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
東岳集團創建于1987年,公司堅持科技創新,聚焦新能源、新環保、新材料產業,建成了全球一流的氟硅材料園區和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群,成為氟硅材料高新技術企業。
公司主要從事新型環保冷媒、高分子材料、有機硅材料、氯堿離子膜和氫燃料質子交換膜等的研發和生產,掌握了大量全球領先的技術,產品廣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張建宏表示,按照市委、市政府“三提三爭”的要求,東岳集團立足科技創新,立足新的產業鏈生態打造,特別是抓住氫能產業的新風口、新賽道,組織了“3年項目建設年”活動,3年來持續項目投入、產品投入、研發投入和人才投入,實現了產業鏈高端的率先突破,先后獲得了山東省發明創新特等獎和一等獎,實現了氫能、高分子材料、有機硅材料和膜材料等一批國家級示范項目落地淄博,落地東岳園區。
研發人才是企業創新的動力之源,東岳集團重視招才引智,重視研發平臺打造,目前有9名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政策激勵和人才方面,東岳集團走在了全省的最前列,在通信、5G、先進制造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項目上發力,涉及東岳行業領域的一批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獲得突破。
“經濟下行是挑戰,更是機遇。國外技術封鎖和脫鉤,逼迫企業開拓新的國產替代市場,給東岳這樣的頭部高端制造企業、高科技企業提供了新舞臺、新賽道和新市場,東岳緊緊地抓住了這一寶貴機遇,去年以來,東岳集團在收入指標、利潤指標、科技成果指標上,都取得了歷史上最好的業績。”張建宏說。
特別是今年以來,東岳加強了與寧德時代、比亞迪這些國內新能源頭部企業的合作,在新技術和關鍵材料上進行產業融合。在新經濟形勢下,東岳找準新的定位,實現新的突破,在氫能、膜材料等方面加速技術創新,每年都能推出幾十個產品。在“中國膜谷”、5G制造、新材料產業方面,力爭打造千億級規模的新能源產業,展現東岳地位、東岳形象。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