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位于珠海金灣的高景太陽能生產車間,粘棒、切片、脫膠、排片、清洗、檢包……每個程序都有工人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高景太陽能自2021年投產以來,公司發展駛入“快車道”,產品供不應求,目前僅國內訂單已經排到三年后。
高景太陽能欣欣向榮的景象,僅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包括新能源上中下游的太陽能、海上風電、鋰電池、整車廠等多種新能源業態聚集珠海。實體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當前,珠海明確把“產業第一”擺在工作總抓手的首位,新能源項目加速集聚。除同類企業集聚帶來的規模效應外,還不斷對新能源產業“補鏈強鏈”,珠海加速推進打造新能源千億級產業集群。
新能源巨頭相繼落地珠海
5月7日,金灣召開產業發展大會,并發布“產業第一”相關政策,加快構建規模體量更壯大、產業結構更優化、競爭優勢更明顯的“5+2+N”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打造新能源等產業集群主陣地。
會上,一批優質項目確定落戶金灣,其中新能源領域的項目成為一大亮點,欣旺達、新宙邦科技、賽緯等新能源領域知名企業布局金灣。其中,欣旺達將投資120億元在珠海投資建設欣旺達新能源生產基地項目。
要實現“雙碳”目標,新能源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新能源產業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能源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新一代能源技術競爭的制高點和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
在珠海,新能源產業的藍圖早已鋪開。今年2月,粵水電光伏儲能發電項目簽約落戶斗門,該項目包括分布式光伏項目、儲能項目、綜合能源管理中心、智慧停車場等,每年可為園區提供電量超8億千瓦時,年產值1.2億元。恩捷股份作為動力電池濕法隔膜行業的龍頭公司,早在2018年就選擇在珠海建設基地,新增12條鋰電池隔膜生產線并逐步投產。當前,恩捷股份的隔膜產能和出貨量已位居全球第一,市場占有率接近50%。
在存量和增量的共同作用下,珠海各區交出了一份份亮眼的成績單。僅金灣2021年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約130億元;斗門2021年的新能源新材料產值為約200億元,同比增長7.8%。而在高新區,今年一季度新能源與智能電網實現了63%的增長。
產業鏈布局完整
如今,在珠海,新能源項目隨處可見。在金灣三灶的海域上,粵港澳大灣區最大裝機容量海上風電場——廣東能源集團珠海金灣海上風電場每天都在旋轉著大風葉,并將產生的電量源源不斷地為遠近的工業企業供電;斗門新青工業園,珠海“科創板”第一子冠宇電池斥資23億元建設的“消費類軟包聚合物鋰電池”項目拔地而起。未來,該項目將被打造為“互聯網+先進”的智能化工廠,成為珠海新能源產業的一塊重要拼圖。此外,還有廣通客車、格力鈦新能源、中興智能汽車等多家整車生產企業聚集珠海,下游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在全省區域內具有一定的產業競爭力。
如今,珠海的新能源產業已覆蓋上游的能源生產、中游的能源傳輸和儲能以及下游的應用,崛起成為珠海產業版圖的支柱。同時,完整的產業鏈正成為珠海新能源產業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的原動力和吸引力。
今年5月,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執行官覃九三在珠海金灣參加產業大會時,被媒體問及選擇珠海的原因。他說,“從新能源汽車到電池材料以及裝備,珠海的新能源產業鏈布局比較完整。產業集群形成規模以后,珠海的產業優勢可以輻射到內地其他城市乃至東南亞。”
完善配套保障產業發展
配套完善,是產業發展速度和質量的關鍵一環。當前,珠海各區正牢牢把握“產業第一”的主線,不斷完善產業配套,不斷推動實體產業向實、向深發展。
作為珠海打造新能源千億級產業集群的主戰場,珠海金灣過去一方面堅持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核心,重點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風電產業、智能電網產業及新能源服務業,另一方面積極拓展傳統產業邊界,將著力引進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和光伏設備等新興新能源產業項目,系統構建新能源產業體系。
為推動新能源產業的健康、高速發展,珠海配套建設了動力健康港,加速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成為千億級產業集群。
珠海國際動力港位于三灶鎮青灣新能源產業園片區。圍繞動力電池系統試驗和電驅動系統試驗兩大中心,珠海國際動力港將逐步引入中下游高端、總部型、大規模、高產出的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培育壯大金灣區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以及相關配套產業。
如今,珠海國際動力港已經完成實驗室認可(CNAS)、資質認定(CMA)和實驗室資質認定授權(CAL)“三合一”現場考核評審,成為華南地區唯一國家級新能源汽車質檢中心,服務不僅覆蓋珠海新能源企業,還將輻射至大灣區各核心城市,為新能源產業高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同時,金灣正實施園區投入倍增計劃,全面推進園區包括市政配套道路、工業污水處理管網、水電和能源供應等生產配套建設,同時建設了一批人才保障房、員工公寓、商業文化設施等項目建設,補齊園區生活配套短板,助力打造新能源產業向千億級邁進。
新政為新能源產業集群“加速”
發展壯大新能源產業是廣東省“十四五”推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在這一版圖中,珠海擔當著重要的角色。珠海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珠海將依托龍頭企業,培育壯大以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和光伏設備為重點的新能源產業,打造全市經濟增長的新支柱。
為了發展這一新興產業,珠海已經進行了探路,并取得明顯成效。比如“拿地即開工”,光伏硅片獨角獸企業高景太陽能在2021年落戶珠海,并用140天完成從開工到投產全過程,刷新了項目建設的新速度,也是近年來珠海“以投促引”、產業招商的成功典范。
此外,依靠珠海市屬國企格力集團、華發集團等國有資本的加持,投資企業冠宇電池已經榮登科創板,前述的高景太陽能擠進行業龍頭。這些探索的過程被總結為珠海下一輪推動產業發展的經驗。
今年4月珠海的“產業大會”,新能源產業迎來“春風”。為確保“產業第一”政策落地,珠海發布“1+5+3”為1個實施方案(即《關于堅持“產業第一”加快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簡稱《方案》)、5個十條試行措施和3個考評方案。根據《方案》,珠海將聚焦7大產業打造現代支柱產業集群,其中,新能源產業集群目標劍指2000億元,成為兩大2000億元目標產業集群之一。
方案中還提到,珠海將擬定財政預算,實施園區配套倍翻計劃,統籌新增和盤活工業用地,并通過多渠道統籌投入產業發展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和支持珠海新能源產業發展。這些舉措,將為珠海新能源產業加速擠進“千億級”帶來新的希望。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