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氫能展獲悉,國際能源署9月22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23年年底,中國已經裝置的低碳制氫電解槽產能將達到全球產能的一半。
《聯合早報》援引相關消息報道稱,根據報告,通貨膨脹導致新項目放緩,但中國在電解槽部署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到2023年底將控制全球制氫電解槽產能的一半。
消息指出,雖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中國電解槽裝機產能大幅增長,預計將達到占全球產能一半的1.2吉瓦(12億瓦),而2020年中國電解槽產能僅占全球產能的10%。
電解槽是用于工業分離水分子中的氫和氧的設備,其可使用通過太陽能、風能或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獲得的電力。隨著
綠色能源轉型的進行,電解槽正在取代傳統的工業氫氣生產方法。
國際能源署表示,只要所有已宣布的項目得到實施,到2030年低碳氫的產量將達到3800萬噸。但通貨膨脹導致設備成本上升,一些項目已將其初始成本估算上調了50%。這讓該機構擔心,全球范圍內綠氫取代傳統灰氫的速度太慢。
國際能源署指出,低碳氫2022年在全球需求中的占比不到1%,意味著使用氫氣造成了相當于9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低碳氫的使用仍遠未達到實現氣候目標所需的水平。該機構呼吁加強國際合作、避免市場分裂。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