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鐵十五局五公司研發的一項科技成果──《具有斷層破碎帶涌水突泥及溶洞等復雜條件的隧道施工技術研究》順利通過專家評審委員會評審。評審委員會一致認為,該項研究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據了解,在建設中緬國際大通道──云南臨滄臨翔至清水河高速公路的馬家寨隧道時,中鐵十五局五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發現,該隧道較大區域巖體受節理切割影響,穩定性差,在外部擾動的情況下,巖體極有可能沿著節理面滑動,造成結構失穩,引發突泥涌水等地質災害,進而對隧道實體工程的安全穩定造成極大威脅?!盀闇蚀_預測與分析巖體結構工程的穩定狀態,解決隧道施工中的諸多難題,促進隧道施工技術的發展,我們對《具有斷層破碎帶涌水突泥及溶洞等復雜條件的隧道施工技術研究》這一課題進行了科研立項?!痹摴究萍寂c信息技術工作負責人吳鴻勝說。
通過持續不斷地研發,他們最終攻克了隧道施工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獲得了富水軟弱圍巖隧道穿越斷層破碎帶的穩定性分析及施工技術、富水軟弱圍巖偏壓隧道超前支護施工技術研究、富水軟弱圍巖隧道塌方機理及治理措施、巖溶洞穴對富水軟弱圍巖隧道穩定性影響分析及處治技術等整套科技成果,發表論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申請的2項發明專利均已進入實審階段,獲得4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
吳鴻勝介紹,《具有斷層破碎帶涌水突泥及溶洞等復雜條件的隧道施工技術研究》這一科技成果已在云南臨清高速公路馬家寨隧道等工程上成功應用,能夠有效地確保隧道施工安全、提高隧道施工質量、加快隧道施工進度,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可以廣泛應用于隧道穿越斷層破碎帶穩定性、偏壓隧道超前支護、隧道巖溶洞穴以及塌方治理等復雜條件下隧道施工領域,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多年來,作為一家大型綜合建筑施工企業,中鐵十五局五公司始終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全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通過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天津市高新技術企業和天津市企業技術中心的認定,目前已獲得97項實用新型專利和10項發明專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