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汽車被看作新能源汽車的下一個風口,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是其核心材料,由于技術門檻高,此前國內所需依賴進口,價格昂貴。湖北企業近期在國內首先實現了這一核心材料的自主生產。
在國家電投華中氫能產業基地,這條國內首條全自主可控的質子交換膜生產線,可年產30萬平方米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可供兩萬臺氫能汽車使用。
國家電投武漢綠動氫能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真:“電堆之所以能夠不斷地產生動力,然后沒有發生氫氣跟氧氣混合的爆炸,就是因為有了這塊隔膜?!?/p>
厚度不到20微米的質子交換膜,與黃金等價。
記者:“看上去好像就是一個透明的一張塑料紙?!?/p>
國家電投武漢綠動氫能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真:“對,就跟家里面的保鮮膜很類似,但是價值是非常昂貴,占整個燃料電池電堆的成本接近15%?!?/p>
目前,這些質子交換膜已經接到多家公司的采購訂單,用于大功率氫燃料電池和加濕器等多個場景。
國家電投武漢綠動氫能能源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真:“核心的參數,比如說拉伸強度、質子的電導率、氫氣的滲透率等等,都比國外的競品要優秀,實現了國產化后,可以把整個氫燃料電池的成本下拉接近7%~8%。”
現在,企業正在對氫燃料電池的膜電極、碳紙、電堆進行研發,預計下半年陸續投產,屆時氫燃料電池6大核心零部件有4個都可在武漢車谷實現自主生產,將為全國的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發展,提供核心材料和零部件的保障。
目前在湖北,武鋼、中韓石化等企業氫氣的年產能達5000噸,中國化學已在鄂建設千噸級加氫示范裝置,東風公司氫能汽車獲得工信部“上路批復”,加上氫燃料電池的研發突破,湖北氫能汽車產業鏈距離畫圓更進一步。
武漢理工大學學科首席教授唐浩林:“從氫供給、加氫技術,還有燃料電池的材料、整車技術,在產業化的推進方面,湖北處在比較好的一個位置,在產業的示范應用方面,政府需要適當引導,應用場景的開拓也是非常重要的?!?/p>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