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國圖學學會第十一屆“龍圖杯”全國BIM大賽評選結果揭曉,在鄂央企鐵四院參賽作品“橫琴杧洲水下隧道正向BIM設計與應用”在全國2507項成果中脫穎而出,獲得設計組一等獎。
據悉,珠海橫琴杧洲隧道工程總投資約28億元,全長2994.45米,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重點項目,也是國內首條海域超大直徑軟土地層盾構隧道。周邊環境復雜,具有淤泥層厚、穿越水道距離長、始發接收位置覆土淺等諸多建設困難,其中盾構隧道穿越地層70%以上為流塑狀淤泥,且厚達40米,在這里修隧道,無異于“豆腐上切花、龍宮里作畫”。
鐵四院BIM技術團隊,搭建出 “1+3+N”的智能設計平臺體系,實現了“N”項BIM+創新應用。設計團隊研發隧道管片三維設計軟件,建立了高精度管片模型,實現了二維圖紙的自動輸出和工程量的快速計算,盾構管片的參數化建模節省了大量重復的修改工作,盾構隧道設計效率提升了30%以上,盾構隧道工程量計算效率提升了80%以上,同時也減少了現場設計變更,節約了工程投資數千萬元。
為有效解決多專業、多平臺之間協同設計與管理問題,設計團隊研發了隧道BIM設計管理平臺,集成了隧道、電力、暖通、給排水等多專業BIM模型,通過碰撞檢測和凈高分析節省了拆除和重做的費用近6%。同時也實現了BIM模型與傾斜攝影技術信息化、智能化的高度融合,進行了全項目的漫游,實現了工程信息從設計到施工的可視化運用和有效利用。
此外,該團隊還搭建了以數字孿生技術為核心的智能設計平臺體系,完成了BIM+火災疏散、綠色節能、施工模擬、力學分析、傾斜攝影、3D打印的創新應用,形成了數據讀入、智能設計、自動建模、動態更新、仿真分析、成果輸出的水下隧道數字化設計全流程服務。
據悉,深耕BIM技術,鐵四院隧道院加快在參數化自動建模、智能化設計等方面研發步伐,開展了荷坳隧道、海太過江通道、江陰長江隧道等多個重量級工程BIM項目設計,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在全國BIM大賽屢次獲獎。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