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組織,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專家學術委、雄安軌道快線公司、北京交大、北京京投、深圳鐵投集團、北京軌道建管公司、北京軌道運管公司、北京城建設計集團、中鐵設計集團、中國通號、卡斯柯信號、鄭州地鐵集團、深圳市政院、重慶鐵路集團、成都軌道集團、西安軌道集團、天津軌道交通集團、廣州地鐵集團、蘇州城際鐵路、佛山地鐵集團、中鐵一院和中軌研究院等22家單位參加的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團體標準《都市快軌(160km/h~200km/h)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技術規范》(送審稿)研編會在北京順利召開。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副會長仲建華、重慶鐵路集團副總經理吳明、北京市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專家顧問張良、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首席專家喻智宏、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唐濤、黃友能、交控科技高級副總裁副總裁王偉、中國通號城軌公司副總經理鄧紅元、協會標準部副主任王建芝和起草單位的領導專家、代表通過現場和視頻會議相結合的形式參加會議。
《都市快軌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技術規范》標準于2021年由中城協批準立項,是都市圈市域快軌交通領域列車運行控制系統頂層規范,填補了160km/h~200km/hCBTC范圍的空白,突出快速化、公交化、自動化、網絡化的特征。為滿足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都市圈軌道交通建設的迫切需要提供基礎支撐,實現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發展,為提供安全、環保、舒適、便捷的出行服務保駕護航。
會上主編單位對標準送審稿的編制工作情況進行了匯報,與會人員對掛網反饋意見進行分類討論,針對列控系統劃分級別、系統邊界范圍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使標準的結構和層次更加清晰和完善,為形成高質量標準夯實了基礎。協會領導對標準編制工作進行了總結并對后續工作提出了進一步要求,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
仲建華充分肯定了標準編制研究的必要性及意義,對標準體系的范圍及深度進行了闡述。他說,都市圈市域快速軌道交通,在業內簡稱都市快軌,為城市軌道交通特定市域快軌交通制式,運行速度高于常規市域快軌,最高運行速度達200公里。都市快軌主要服務于中心城市與都市圈城市、特大城市與遠郊區域的聯系,能滿足高速度、高密度、全自動運行、公交化運營模式,可以支撐實現1小時通勤圈協同發展。
仲建華說,我們為什么要研編該標準,《都市快軌列車運行控制系統技術規范》團體標準是繼《都市快軌交通技術規范》之后首部都市快軌運行控制系統的專業技術標準,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標準。編制這部標準的目的,是為了響應國家宏觀政策,加快軌道上都市圈的建設,建設高速度、高密度、靈活編組、公交化的都市快軌,發揮標準引領作用。靈活編組包括重聯編組、虛擬編組或混合編組方式。靈活編組控制技術的核心是虛擬編組,虛擬編組不再依賴機械車鉤,采用新一代的電子車鉤,使編組更加靈活、便捷,鑒于本標準適用于最高運行速度為160km/h~200km/h的都市快軌列控系統,該系統是高速度、高密度、跨制式、跨線路、全自動運行條件下的CBTC,其系統功能要求及性能要求不同于常規的CBTC,大家稱之為高速CBTC。這部基于無線通信的速度目標為200km/h的高速CBTC標準頒布后,可解決類似于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及成渝雙層經濟圈等國家戰略性地區開展都市快軌支持體系建設的標準缺失問題,提升城市軌道交通領域中國標準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仲建華對完善送審稿提出要求:一是應進一步明確高速CBTC關鍵技術裝備的功能及性能要求;二是應高度關注該標準與《都市快軌交通技術規范》、《市域快軌交通技術規范》、《城市軌道交通基于通信的列車自動控制系統技術要求》及《CTCS-2級列控系統總體技術要求》等標準的協調性及依托工程經驗總結的重要性;三是細化都市快軌運控系統應滿足“三編組”運行方式的相關技術規定,滿足“三線一貫通”運行具體要求,優化CBTC與CTCS-2“雙向雙模”跨網運行等級切換及模式切換原則和相關技術規定;四是要注重技術術語的創新性、重要條文的科學性和經濟性,增強互聯互通網絡化功能的條文,補充全局調度系統配置和管理界面相關規定。最后,仲建華提出了要確保列車在最高運行速度下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和高安全性的測試要求和措施要求,并強調兼容CBTC和CTCS2技術的系統在安全性及節約重復投資的重大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