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記者從青島海關獲悉,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完成了大型裝備制造業保稅加工監管模式試點備案,這是青島海關首次為軌道客車制造行業備案開展大型裝備制造業保稅加工監管模式試點。
“原先設立加工貿易手冊,有效期是一年,應用新模式后,我們可以根據合同實際執行期限來設定手冊的有效期,整個生產周期更加靈活和寬裕。”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業部副總經理邱海華高興地說。
記者了解到,大型裝備制造業保稅加工監管模式試點,是海關總署為支持促進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大型裝備制造業健康發展、便利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開展保稅加工業務而實施的一項創新改革,旨在落實國家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的戰略決策,解決行業實際加工制造過程中設備調試周期長、合同執行周期長等特殊問題。
這一模式最初適用于從事飛機、船舶行業開展保稅加工業務的經營企業和加工企業,隨后試點范圍擴大至石油裝備、軌道客車以及海洋工程等領域。新監管模式下,海關在對企業實施誠信守法程度評估的前提下突出監管重點,即根據行業特性,調整海關監管資源配置,突出對經評估批準的企業自核管理,強化企業申報責任,解決有行業特色的保稅加工中遇到的突出問題。
作為國家軌道交通裝備重要的產業集聚區,青島已形成具有自主開發、規模制造、優質服務的完整體系。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青島市軌道交通制造行業中的代表,受國際貿易形勢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海外市場訂單交付期延長。
邱海華介紹,備案大型裝備制造業保稅加工監管模式后,企業合同執行周期可延長至原先的1.5倍以上,以往因手冊延期繳納風險保證金帶來的資金壓力也得到松綁,企業運轉資金和生產周期均獲得了更廣闊的迂回空間,極大緩解了企業因疫情影響面臨的困境,提升了企業應對國際市場復雜多變的競爭能力。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