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車新時空 | 專訪中國中車董事長孫永才:持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更好掌握發展主動權
2025年02月27日 19:39 |
來源:
國資報告 ·
閱讀量: 1,531
2015年,南車、北車合并為中國中車。十年過去,從主打產品來看,中國中車完成了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全面自主創新的跨越,主流產品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被譽為“國家名片”;從融合效果來看,原本“你爭我搶”的兄弟企業實現握指成拳,中國中車成為全球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商,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有效提升;從產業布局來看,中國中車正在著力構建軌道交通裝備和清潔能源裝備“雙賽道雙集群”產業格局,應對行業周期性波動的能力明顯增強……重組成效顯著。
2025年2月1日出版的《國資報告》推出特別策劃《中車新時空》,帶您回顧中國中車重組十周年來以科技創新強動力、以機制改革激活力、以精益管理增效益的發展歷程。
今天,我們為您分享中國中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才的獨家專訪《持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更好掌握發展主動權》——

持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更好掌握發展主動權專訪中國中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才
日前,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11個行業世界一流企業評價指標體系,中國中車等10家央企進入世界一流企業方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多個行業嘗試過以市場換技術趕超先進,但成效往往不達預期,中國中車代表的軌道交通行業在這方面創造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奇跡,書寫了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中車答卷。
“因為中車是我國軌道交通裝備領域唯一一家產業化集團,產業鏈條完整、行業責任清晰。如果實現不了趕超目標就是我們的責任。”接受《國資報告》采訪時,中國中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孫永才表示。
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加速“升級”的同時,中車“轉型”步伐不停:從鐵路業務一家獨大,到發力城市軌道交通,再到集中資源培育清潔能源等戰新產業。這些年來,盡管軌道交通行業出現明顯周期性波動,但中車始終保持穩健發展態勢。
無懼艱險、破風前行。孫永才說:“我們始終保持憂患意識,不斷構建產業新格局。”“中國中車重組后,進一步突出了科技創新特別是自主創新在企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更好地增強了激烈競爭中的戰略主動權。”
《國資報告》:2025年是中國中車組建十周年。十年來,您認為中國中車的組建,帶來了哪些變化?
孫永才:通過這十年來的具體實踐,我們再次深刻感受到,組建中國中車是黨和國家基于國家整體戰略作出的重大安排,不僅重構了世界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發展格局,也為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跟跑并跑到領先領跑奠定了堅實基礎。一是企業發展質量持續改善。中國中車組建以來,通過“凝聚共識謀大事,集中力量辦大事,匯聚資源成大事”,集中統籌內部資源,推動了一系列戰略性改革,推動了一系列“卡脖子”技術的突破,推動了中國高鐵由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全面自主創新的飛躍,推動了“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中國標準地鐵等產品的形成,主流產品整體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CR450高速動車組、大功率機車、重載鐵路貨車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高速動車組以時速486.1公里刷新了世界鐵路運營試驗最高速,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成功試跑,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標桿”。中國中車“國家名片”的形象被擦得更亮。十年來,中國中車保持經營指標穩健發展,全員勞動生產率翻了一番以上。
二是企業國際影響力提升。中國中車組建后,世界行業格局發生了深刻調整,隨著實力的增強,中車的世界影響力顯著增強、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國際話語權顯著提升,我們也成為“國際巨頭”的一員。不把南北車整合重組為中國中車,中國在軌道交通制造業就沒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競爭力。
《國資報告》: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推動了一批中央企業的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作為戰略性重組的排頭兵,中車在此過程中探索了哪些經驗?
孫永才:中國中車內部整合的難度是比較大的。一方面,中國中車集團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81年,距今已有144年。所屬企業都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超過百年歷史的企業有16家之多。經過長期發展,各個企業所處區域不同,面臨的環境、階段、文化、理念各具特色。
另一方面,當時布局相關生產企業的時候,基本是按照區域劃分地盤,每家企業都是大而全、小而全。比如,相當一部分企業都有鑄造鍛造業務。這就導致了相關企業競爭有余、配合不足。

中國中車組建后,為了盡快實現協同發展,我們先從物理融合著手。我是來自北車的,當時我作為副總經理分管的部門,選聘人員優先考慮南車出身的,其他領導也是一樣。當時集團還提出,北車出身的集團領導必須用半年時間走訪南車所屬企業,反之亦然。此外,中車有意識地加大了原南車、北車所屬企業之間的干部交流力度。在化學融合層面,中國中車積極推動“四個一”。一是堅持戰略管控一張圖,強化集團戰略管控功能,形成三級戰略規劃管理體系。二是堅持資源配置一盤棋,統籌推動項目、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協同利用,實現集團整體利益最大化。三是堅持運營管控一根線,建立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構建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過程管控機制。四是堅持文化融合一條心。原南車、北車成員單位歷史上都屬于原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有歷史淵源,所以在接受“同一個中車”理念方面也有一定優勢。
《國資報告》:組建中國中車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消除南車、北車之間的過度競爭。中車組建后,如何看待所屬公司之間的競爭與合作邊界問題?
孫永才:重組是為了解決過度競爭,但不是為了消滅競爭。中車任何一個業務板塊,無論是動車、機車,還是貨車,都有兩家以上企業。適度競爭有利于進步。集團總部會確定所屬企業主責主業、生產綱領;會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確定企業的主要業務范疇;集團牽頭的重點研發任務,要確定好牽頭單位和配合單位;等等。我們是有一系列詳細的規章制度的,這樣競爭與合作邊界就清晰了。
管控成效如何,要看是否對企業發展帶來推動作用。比如,所屬企業之間研發能力有一定差距,可能會出現從甲企業向乙企業技術平移的情況,我們出臺了管理辦法,在考核時對技術輸出企業進行加分、獎勵。比如,現在推動的集中采購,剛開始所屬企業不理解、很難接受,經過反復思想溝通、大量實踐之后,大家認可了,因為成本降低了、效率更高了。
中國中車的業務有一定特殊性,無論是鐵路裝備客戶,還是城市軌道客戶,無論是海外用戶,還是戰新產業的能源裝備客戶,都是大業主大客戶。因此,我們既要適度激發所屬企業市場活力,更要注重凝聚協同發展合力。十年來,正是因為比較好地把握了這一點,所以中車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在國際上穩居中國產品前列。
《國資報告》: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嚴峻復雜,國資央企把科技創新放在前所未有的位置。中國中車如何看待自主創新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借助重組機會提升研發效能?
孫永才:中國中車是一家制造型企業,但由于軌道交通產品天然具有高技術含量和完整產業鏈的特點,所以我們天生就帶著科技創新的基因。同時,軌道交通行業一直是面向全球的開放型行業,要想在國際競爭中掌握話語權、主動權,就必須不斷加大創新投入力度。新中國成立以來,中車不斷加強自主創新,連續實現了各種車型的突破。20世紀末,中車所屬企業已經開始自行探索高鐵產品的研制生產。21世紀以來,我們充分把握鐵路現代化建設機遇期,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創新,實現了高鐵技術的突破。
可以說,沒有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沒有長期探索形成的創新能力和干部人才隊伍,就不可能用十幾年時間,走過發達國家40年的高鐵裝備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引進消化吸收的舉措,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和思路,與自主創新相互印證,助推了中國高鐵裝備的高質量發展。
中國中車重組后,進一步突出了科技創新特別是自主創新在企業發展中的核心地位,更好增強了激烈競爭中的戰略主動權。
2018年以來,我們先后制定了關鍵核心技術專項攻關計劃、供應鏈產業鏈雙打通專項攻關計劃,突出原創性、引領性和安全性,目前大部分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產品也進入裝車運用考核階段。
之所以能做到這些,主要得益于南北車合并后,同一個中車資源統籌能力的提升。在創新組織架構建設上,我們推進了“五位一體”:第一層是集團總部;第二層是平臺公司,包括中車研究院、啟航新能源、重慶公司;第三層是國家級研發平臺,包括國家創新中心、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四層是由中車牽頭,由中車所屬企業參與或與其他企業共同組建的協同創新團隊;第五層是子企業。
這有效破除了創新資源分散、創新效率低下的陳規舊制,實現了科研資源的共建、共創、共享,高效率、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了中國標準動車組等一系列重大創新突破,實現了傳統優勢產業的不斷升級。
《國資報告》:近日,國務院國資委提出了支持央企開啟增長的“第二曲線”,在這方面,中車有哪些認識和體會?
孫永才:任何行業繞不開的一個問題就是周期。我國軌道交通市場經歷了高速增長后,逐漸回到穩健發展,這是行業周期的理性回歸。盡管如此,這些年來,中車始終保持了穩健發展態勢,就是因為我們始終保持憂患意識,不斷開辟新的賽道。多年來,以株洲所為代表的一批所屬企業立足軌道交通業務建立起來的技術優勢,培育了風電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儲能、新材料、電子器件、芯片等戰新產業。

2020年之前,我們對戰新產業整體重視程度是不夠的。2020年“雙碳”目標提出后,中車通過調整戰略規劃,把戰新產業上升到了主業高度,形成以軌道交通裝備為核心,風電裝備、新能源客車、新材料為重要增長極,以若干戰新業務為增長點的業務結構,著力構建軌道交通裝備和清潔能源裝備“雙賽道雙集群”產業發展新格局。當時我們提出,到“十四五”末,打造鐵路裝備、城市交通、清潔能源3個千億元級規模的業務板塊。
《國資報告》:現在看,央企布局戰新產業,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低端內卷、高端失守的情況,個別戰新產業惡性競爭、低價內耗導致了行業整體虧損。中車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孫永才:中車選擇的戰新產業,要么能夠成為支柱產業,進入行業前三;要么能夠突破“卡脖子”問題,填補國內空白,兩者都做不到的,一定不是個好的產業方向,或者說中車就不適合這個方向。比如光伏領域,中車只做逆變器這個最具優勢的產品。一些戰新產業出現虧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為技術還不夠成熟,成本沒有降下來。有的是因為市場還不夠規范,用戶對技術要求不夠高,存在基于低價中標的逆向篩選情況。
為了進一步增強中車在戰新產業方面的市場競爭力,我們加強總部的統籌協調。比如,在創新方面,組建了啟航新能源,解決了內部新能源領域不同市場主體重復研發的問題。在戰略規劃上,我們出臺了中車子企業業務管理辦法,加強上下之間布局構想的有效互動,避免無序擴張。在運營管控上,對于山東風電、時代新材、中車電動等戰新產業做得比較出色的二級企業進行提級管理,加大總部的直接支持力度。同時加強專業化整合。
比如,四方所和時代新材都有減振產品,我們統一整合到時代新材,集中力量之后從軌道交通減振向建筑減振等方向橫向擴展延伸,事實上成為減振產品的隱形冠軍。
《國資報告》:中國中車一直非常重視精益管理工作,取得了怎樣的成效?目前管理方面面臨著怎樣的挑戰?
孫永才:中國中車組建以來,不僅致力于打造中國制造的金名片,還致力于打造中國高端裝備制造企業的“管理名片”。目前,在全面構建協同高效的精益管理體系方面已經取得長足進步,逐步開始從實踐上升到理論層面。精益管理要注重系統思維,不能隨意以局部的優化干擾全局的流暢。產業布局也好,生產工藝也好,管理流程也好,任何一個改動都要符合先進性、成熟性、適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的整體要求,要避免合成謬誤。精益管理要注重分類施策,不是一套辦法到處用。就生產布局來說,轉向架產線、總裝產線和部件產線之間肯定不能用同一個模式,但不同企業的同一類產線,要盡可能找到最優方案,然后進行推廣,但在考核時要根據不同企業實施差異化考核,避免一刀切。

精益管理要向智能化管理轉型。值得強調的是,自動化生產不等于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管理背景下,一是數據自動生成,不能人為干預,也就是要真實;二是數據要能創造價值。數據不能改變企業組織架構、決策流程,就不叫智能化管理。這也是目前中車管理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因為不同企業之間還存在數據語言不統一、管理工具不統一的現象,所以要加快推進“增量統一、存量貫標”。數字化時代,如果內部都沒有實現標準化,怎么對外輸出標準?如果沒有底層邏輯、基礎算力的自主化,就不能掌握話語權。
在這方面,我們目前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四方股份公司、長客股份公司、唐山公司生產的高速動車組,可以在車站實現無縫切換司機,因為操作界面完全一樣,連故障代碼都一樣。但這是終端產品的表現,生產端的統一標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是我們進一步提升管理效能的關鍵抓手。
《國資報告》:中國中車已經走過了不平凡的十年。對于下一個十年,您有哪些期待?
孫永才:時代成就企業,企業不負時代。中國中車組建十年,一方面持續增強產品創新“硬實力”,另一方面提升制度創新“軟實力”,這確保了我們在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道路上堅定前行。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為企業發展帶來了很大不確定性。在此情況下,中國中車依然要增強戰略定力,通過“硬實力”“軟實力”的兩手抓,增強自身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軌道交通裝備為核心,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高端裝備制造商和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戰略定位,推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產業布局顯著優化、品牌價值顯著提升、治理體系顯著完善、幸福指數顯著提高、黨的建設顯著加強。到2035年,全面建成以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為特征,以“受人尊敬”為標志的世界一流中車,成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骨干力量,對全球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重要貢獻。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