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交一航局承建的我國北方第一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工程——大連灣海底隧道E17管節順利完成安裝。“這是我國首制沉管安裝船組‘津安2’‘津安3’聯合安裝的第50個沉管,標志著這對‘姊妹船’已成為世界上安裝沉管最多的施工船組。”7月9日,正帶領團隊在烈日下套裝最后E18管節的“津安2”“津安3”總船長劉建港說。
“安裝船‘津安2’、‘津安3’是姊妹船,2012年9月26日建成并投用,是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工程沉管安裝建設的功勛船舶,主要負責運輸和安裝工作。兩艘安裝船連接在一起作業,長40.2米,型寬56.4米,設計吃水5.4米,吊重吃水7.3米,是世界上體積最大最先進的浮運安裝施工船組。”劉建港介紹。
7月9日,劉建港帶領團隊套裝E18管節,為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最后一個沉管安做準備。劉建港攝在港珠澳大橋隧道工程中,這對“姊妹船”成功完成33個沉管安裝,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浮運安裝經驗,這也是大連灣海底隧道17個沉管得以快速順利安裝的前提和基礎。浮運安裝的時候,“姊妹船”一前一后連接在一起將6萬噸左右的沉管精準安裝至海底指定位置,連接在一起的“姊妹船”相互配合完成浮運安裝任務。安裝結束后,兩船分開,各自完成舾裝件拆卸任務后駛離作業海面。“我陪伴和駕駛‘津安2’至今有6年了,我們的船本身沒有動力,主要通過纜繩來控制管節位移。纜索分為吊索纜索L,安裝纜索H,系泊纜索M。這些字母的位置我閉著眼睛也能找到它。”“津安2”船長袁明東說,我們主要負責沉管安裝,為了保障浮運時沉管的安全,我們需要精準把握航行速度,一般保持在每分鐘1.85米。”“我駕駛‘津安3’有3年了,浮運安裝的時候雖然連接在‘津安2’的后邊,但是‘姊妹船’的主船,管節的浮運,安裝,測控,拉合等重要系統都在這個船上,所以,對操作員的把控要求特別高,不同的任務階段需要提供不同的速度。比如,沉管下放速度一般保持在每分鐘0.01米,這些操作都需要操作工反復實踐和演練才能精準達到的。3年來,看到一個個6萬噸左右的沉管在眼前沉入海底,為祖國筑起海底通途,我就特別激動特別自豪,再苦再累都值得。”“津安3”船長于興廳激動地說。
“隨著安裝船組E17管節順利安裝,沉管隧道貫通在即,項目團隊和這對“姊妹船”正在全力推進E18管節和最終接頭的安裝工作,向大連灣海底隧道沉管安裝“收官之戰”發起沖刺。”劉建港信心滿滿地說。
劉建港總船長在大連灣海底隧道工程E17管節安裝“津安3號”指揮船上
大連灣海底隧道是中國北方第一條大型跨海沉管隧道工程,也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后,又一項技術條件復雜、環保要求高的跨海交通工程。隧道全長約5.1公里,包括新建海底沉管隧道工程、陸域段隧道工程、道路工程等,其中沉管海底隧道長3035米,由18節預制管節組成,單節沉管最大重量約6萬噸,相當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艦的排水量。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