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從廣東省交通集團獲悉,8日17時,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獅山隧道左右線貫通,標志著黃茅海通道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
黃茅海跨海通道項目全長約31公里,其中跨海段約14公里,設超大斜拉橋2座,中、長隧道各1座,互通立交4處。獅山隧道作為全線兩座隧道之一,地處赤溪鎮南村塘水庫南側、豬乸潭水庫北側,線路穿過獅山山體,左線全長約878米,右線全長885米,屬于洞口小凈距分離式中隧道。
黃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工程技術部經理沈大為表示:“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項目采用了光面水壓爆破工藝、噴射混凝土濕噴工藝等8項微創新工藝,保證了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提升了現場安全管理水平,加快了施工進度。”
據了解,項目采用兩項隧道施工高科技。一是隧道三維激光安全預警系統。工程技術人員在拱頂和拱腰位置的初支混凝土施工時預埋傳感器,對隧道的拱頂沉降、周邊收斂、圍巖應力等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分析,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發生幾率。
二是襯砌混凝土無線檢測雷達。通過特種檢測機器人攜帶空氣耦合雷達在指定測線位置勻速前行,采集混凝土質量信息。工作完畢后,雷達數據自動回傳后臺,進行實時數據處理。通過后臺大數據分析,提前判別可疑缺陷。此兩項技術均由項目自主研發,首次應用于國內隧道施工中。另外,項目還采用地質雷達超前預報、應急電話聲光報警系統、三維激光斷面掃描儀等科技手段,有效保障了隧道施工質量和施工人員的安全。
目前,黃茅海跨海通道建設進展順利,海域段兩座主橋的5座主塔已完成總量的35%左右,引橋和4處互通立交也同步推進中。項目預計2024年建成通車,建成后,將與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南沙大橋、虎門大橋,共同組成大灣區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大灣區早日形成世界級交通樞紐。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