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交通無小事,涉及到“祖國花朵”的出行,更是千家萬戶關心的大事。然而,北京交通流量大、出行熱點多,暢通通學路面臨著巨大挑戰,家長們日日期盼為接送學“減負”。
2023年9月1日,一輛輛嶄新的綠色通學車正式上路,將不同年級中小學生“手遞手”送到學校、再接送回家。如今,通學線路已發展至273條、服務106所學校,日均運送學生超過1.85萬人次,解決了家長接送孩子上下學難題,緩解了校園周邊交通擁堵。
從無到有的通學車,作為多樣化公交的新成員,開創了首都公共交通發展新格局。
“送學”納入公共交通保障范疇
很長時間里,北京各大中小學周邊,都是交通出行熱點區域。開車的、騎電動車的,里里外外將校門口圍個嚴實。“社會車輛錯峰出行、盡量避開學校周邊”,每逢開學季,交通部門都要反復倡導。
上下學路也有不少艱辛。“開車吧,校門口沒地兒停。騎電動車雖然方便,但夏天暴曬、冬天太冷。”一位家住西城的三年級家長無奈地說。
中小學生迫切需要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通學交通工具。
“考察研究國內外‘校車’經驗之后,結合首都定位和城市規劃,我們清晰地認識到,解決新發展階段首都中小學通學問題,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照搬。”市交通委研究室副主任林興勝說,但可以明確的是,通學車要堅持安全第一,以創新精神解決通學中的痛點、堵點、淤點,在政策創制、標準創新、體系創建上發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首都風格的新型通學公共交通體系。
2023年春,一場牽動全市多區、數個部門,覆蓋40萬小學生的調研啟動,市領導帶隊深入學校,當面征求教師、家長意見。
一系列待解難題,在集思廣益、反復調研后,有了最優解題方案——每所試點學校有各自情況,通學車便按照“一校一策”制定開行方案;常規公交無法完全滿足通學需求,本市就組織北汽福田為中小學生“量身打造”純電環保、安全舒適的新型通學車輛;通學站點周邊交通環境復雜,本市采取清單式落實、督查式推進,累計制定近30項制度文件,協調解決7760項校園周邊治理問題……
當年秋季開學,北京通學車首次亮相,出現在西城、朝陽、海淀、豐臺4個試點區,立即成為焦點。從此,中小學生上下學被納入首都公共交通保障范疇。
“坐通學車,比我自己開車送孩子都安全!”
充滿生機活力的“春辰綠”車身,高級別的安全防護配置,適合中小學生身高的座椅……邁上一輛通學車,立即感受到設計者的用心。
遍布車廂的攝像頭,數量多達十余個,能攝錄畫面、聲音,還具備生命體征監測功能。結束運營后,如果攝像頭監測到車上有學生遺留,會自動連接終端主機,通知云端平臺進行報警。
值得一提的是,通學車整車安全性也全面升級,地板面、車頂、側圍整鋪納米防火毯,并填充高隔熱阻燃材料,將底盤設備與車廂完全隔離開,構建起整車結構防火墻。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BSD(盲區預警監控)攝像機、DMS(駕駛員行為監控)攝像頭、全時胎溫胎壓監測系統……一輛車集成如此多高科技裝置,在公共交通領域尚未有先例。
今年春季開學,在通學車運行一個學期后,第二代升級版加入運營,增加車尾安全門和停車牌等一系列新性能,服務學生規模也從最初日均一千多人次增長至日均一萬多人次。
在市民看不見的地方,由公交集團建設的通學車管理調度平臺,對車輛信息采集、大數據實時分析、線路站點規劃、道路安全運營統一指揮調度,相關數據同步接入交通、交管、教育等部門監測調度平臺,將全市通學車運行狀況“盡收眼底”、運籌帷幄。
看得見的效果立竿見影。與通學車開行前相比,學校門前接送學生小汽車數量下降12%,交通指數均值4.91,處于“輕度擁堵”級別,試點校周邊高峰交通擁堵有所緩解。通學車實現了運行“零事故”、車輛“零故障”,準點率達100%。
以首都標準高質量開行的通學車,得到了家長們的好評。“坐通學車,比我自己開車送孩子都安全!”一位低年級學生家長告訴記者,他跟車一周后,就讓孩子獨立坐車上下學了,“真的是把我們解放了!”
千余條多樣化公交提供個性化服務
通學車,作為北京多樣化公交的新成員,開創了首都公共交通發展新格局。
“北京多樣化公交發展起源于2011年,為了滿足廣大市民差異化、個性化公交出行需求,倡導綠色出行,緩解交通擁堵。”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多樣化公交通過線上預約、拼車同行、智能調度等創新手段,滿足市民不同場景下的精準需求,提供多元化、集約化、高品質的新型地面公交服務,是常規公交的補充和服務升級。
按需定制,是多樣化公交“家族”最大的特點。舉個例子,通學線路設幾站、上下車站點設在哪兒、發車時間如何定,都可以“商量”著來,動態調整。
“通學車具有公益屬性,除了服務于日常通學,空閑時間也可用于學校研學、郊游等,提高車輛利用率,降低運營成本。”林興勝介紹。如今,在接送孩子之余,也能看見綠色的通學車補充常規公交運力。
綠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也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鑰匙”。
全市多樣化公交線路增至1000余條,包含定制公交605條,工作日日客運量近5萬人次。通學、通游、通醫等“通”字線路385條,日客運量2萬余人次。通勤等多樣化服務線路147條,工作日日客運量2萬余人次。個性化公交解決剛性需求,吸引更多人綠色出行;
地鐵“織網”為交通擁堵開“藥方”。十年來,北京城市軌道線路從17條增加至27條,路網總里程由465公里發展至836公里,千萬級大客流讓其成為世界最繁忙地鐵;
綠色換乘,速度更快,公交、地鐵“兩網融合”,城市跟著軌道走,公交圍著地鐵“轉”,綠色出行融入“一張網”;
大力改善慢行品質,獨立自行車道設置率達到95.4%,水、綠、路三網融合讓市民沿著河流、頭頂綠蔭騎回家,全年共享單車騎行量破10億人次,自行車回歸城市!
作為超大城市的北京,正在用越來越智慧、越來越多元的公共交通,吸引著市民綠色出行,緩解超大城市交通擁堵,提升首都城市形象。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