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上海再添5輛氫燃料公交車上線。金山區首批5輛氫燃料公交車在石漕線上投入運營,標志著金山公交正式跨入了“氫”時代。
記者注意到,來自申沃客車的氫燃料公交車外形與純電動公交車相差無幾,較為明顯的特征是,在車輛后方頂部有突起的部分,氫氣瓶就“藏”在下方。“燃料車和純電動車都屬于電力驅動,差別在于前者有氫系統。六個儲存氫氣的鋼瓶,通過管路將氫氣輸送到燃料電池系統,進而轉化為電能。”申沃客車總工程師闞衛峰介紹。
其實,早在2018年,上海就已在嘉定公交114路上開展燃料電池公交車試點,為其技術迭代、升級、運營和維護積累了經驗。去年,上海積極響應國家五部委要求,立足帶頭引領、放眼全國,聯合了蘇州、南通、嘉興、淄博、鄂爾多斯,以及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共同組建“1+6”上海城市群,形成“中長途+中重載”應用場景聚焦的燃料電池汽車城市群示范新模式。同時,在嘉定、金山、奉賢、臨港四個區域陸續投放31輛燃料電池公交車。
與傳統燃油、純電公交車有所不同,氫燃料轉化過程中無機械損耗,能量轉化率高,產物僅為電、熱和水蒸氣,無其他污染性排放物存在,有助于降低大氣污染、改善城市環境、降低能源消耗。從運營上看,氫燃料公交車燃料加注時間約為15至20分鐘,相比電動車的3至4小時充電時間有大幅降低。同時,它也很“抗凍”,可以實現零下30℃無輔熱快速啟動,避免了純電動車冬季續航能力明顯減弱的尷尬。
雖然擁有這些優勢,氫能源汽車自問世后,始終沒有大面積鋪開。原因之一,還是成本太高了。“燃料車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容易受區域內氣價波動的影響。”業內人士指出,未來成本的下降,來自企業技術的進步以及周邊產業鏈的集聚,當上下游企業握指成拳,對降本增效的效果將是明顯的。
從現階段來看,上海市公交車新能源化路徑是以純電動車為主、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為輔,適度試點燃料電池車。“純電動公交車技術相對成熟、配套充電設施相對完善,具備大規模推廣條件。保留一定量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主要考慮是公交車兼顧應急運輸的保障功能。燃料電池車定位為試點,是因為目前其使用的可靠性、經濟性、便捷性與公交運營的實際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市交通委員會科技信息處副處長王大軍表示。
據了解,上海已出臺加氫站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等扶持政策,引導降低加氫成本。相關區域也正積極探索,開展氫能產業配套支持。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密集發布了關于氫能產業發展、示范應用的規劃及支持措施。其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計劃完成1500輛氫燃料電池車輛應用,年氫氣供給量不低于1.4萬噸。除了政府采購和資金補貼外,新片區還將采取一些軟性鼓勵措施。比如,對于使用氫能源的車輛,可以在特定路段優先通行,便利車輛使用;對新片區內通行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給予相關通行費、停車費減免支持。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