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河北雄安新區的街道上,打開“雄安行”App中的“彈性接駁”板塊,輸入當前位置和目的地,5分鐘左右就有“彈性公交”前來接站。雄安城市交換中心除了可以停車,還提供洗車清潔保養、餐飲休閑等綜合服務,人們換乘公共交通前往周邊郊野公園,交通壓力大大減輕……
建設雄安新區,既是國計,也是民生。目前,雄安新區正打造綠色交通體系,加快推進“海綿交通”落地,建立配置合理、功能清晰、管理高效的城市交通樞紐,實現多種交通方式一體化組織和便捷換乘,促進樞紐與城市公共服務空間耦合布局,打造城市活力中心。未來,雄安新區綠色出行比例將達到90%,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將達到80%。
設置超300個虛擬公交站
在雄安新區“彈性公交”智能調度平臺,大屏幕上顯示著滿座率、下單走勢、執行率走勢、乘客等待時間等多項動態監控數據,每輛車的實時位置以及車內情況也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
“我們最早在容城縣城試水,后面擴展到容東片區。”中交雄安城市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郭楠介紹,目前“彈性公交”在容城縣和容東片區已累計設置超300個虛擬公交站點,用戶可用手機定位至距離最近的站點。平臺接單后會指派最近的車輛前往站點,系統設置出最優路線,讓下單的每一位乘客都避免繞遠。
“彈性公交”是一種介于網約車和公交車之間的出行方式。相較于傳統公交,該模式優化了接站和送客路線,沒有人的虛擬站點直接略過不停車,用時更短。與網約車相比,該模式車費更低,多人出行還有優惠。
系統會根據不同時段的客流量及線路等信息,綜合判斷上線車輛數量和車型。早晚高峰時段全部車輛在線,白天平峰時段適度車輛在線,早晨低峰時段較少車輛在線。系統還會根據乘客下單人數自動選擇中巴車或轎車。
目前,“彈性公交”已覆蓋容城縣城和容東安置區約30平方公里的范圍,彈性接駁車“白名單”工作人員較項目運營初期增長超200%。
城市交換中心“截停換”
城市交換中心是雄安新區創新提出的概念,表現為城市對外交通與市內交通的轉換以及市內交通間的轉換兩種形式。如今在雄安新區,人們把私家車停在幾公里外的城市交換中心,換乘新能源車才能進入市民服務中心,實現了“截—停—換”理念的落實。
雄安新區城市交換中心創新采用“公交+停車+換乘+商業”的模式打造“海綿交通”。中心具有商業、休閑、物流、公交服務等功能,能快速吸納人流、車流,減少交通擁堵,保障城市交通暢通,同時實現信息交換、物流交換和文化交換。
在容東安置區施工過程中,建筑工人最多時超過10萬人,城市交換中心的設置緩解了施工區內部的交通壓力。每逢節假日,雄安郊野公園外車流量、客流量遠超平時,游客把車停在交換中心,然后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公園,平均入園時間縮短1個小時以上。目前,城市交換中心已累計停車近100萬輛次,有效起到了“交通海綿”的作用。
在容西安置區,與安置房配套的容西片區公交樞紐工程正加緊建設。項目公交站臺與樞紐換乘大廳采用一體化設計,通過同臺換乘有效實現人車分流,促進公交、小汽車、非機動車等各類交通運輸方式之間零距離換乘。
該樞紐還通過候車空間與商業服務空間的復合利用,提供集餐飲、購物、公共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服務,提升以公交驛站為中心的綠色出行體驗,探索“交通+商業”公交綜合體發展新模式,推進城市交換中心理念示范落地。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