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好不好,掃碼便知道。2022年,武漢市繼續開展評議“十優滿意單位”“十差不滿意單位”工作。
從武漢公交集團獲悉,該集團紀委堅持按照“問題導向+問題通報+問責到人”的“三問”常態化監督模式,以評促改、以改提質,不斷倒逼干部隊伍作風轉型,切實提升公交服務水平。
小小“評議碼”,監督“快車道”
“評議碼”,是乘客監督公交服務質量的“高速公路”。
“公交車‘評議碼’或張貼在扶手鋼管上,或被人為涂抹,無法正常掃碼”。問題2019年曝光后,武漢公交集團組織黨員干部直奔一線,即查即改,僅用兩天時間,就完成了8465臺公交車“評議碼”清查更換。
今年以來,武漢公交集團開展常態化監督檢查42輪次、暗訪抽查31項次,督促更換卷曲、模糊等失效“評議碼”1000余張,收集市民乘客掃碼評議件數達68991件,督促溝通化解操作規范、服務質量等意見建議200余條,總體滿意率達99.99%。
“乘客乘坐653路公交車時出示的健康碼是綠碼,且顯示當天已采樣,但核酸結果卻顯示72小時陰性,司機要求必須出示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才能乘車,導致被乘客掃碼投訴。”
“疫情防控有要求大家都知道,但作為線長,司機日常服務態度教育引導不能放寬尺度、放任不管。”
今年以來,對于乘客的“差評”件,武漢公交集團紀委堅持問題導向,及時約談線路負責人,通報典型問題,跟蹤督促及時整改,有效杜絕了“差評”問題重復發生、反復發生。
乘客眼中“雙評議”,公交服務“風向標”
“公交實時查詢不準”“新城區公交覆蓋不廣”“掃碼程序繁瑣”“公交司機服務態度不好”等,一直是市民乘客關注和吐槽的焦點。
面對公交發展所面臨的諸多“瓶頸”,武漢公交集團紀委督促各基層單位深入新城區、新園區聽取意見建議,深入社區、站點了解居民出行需求,深入基層、線路做好職工教育引導。
截至目前,武漢公交集團已落實“互聯網+公交”建設,與百度、高德、騰訊等網絡運營商深度合作,實現公交線路多平臺實時查詢;優化調整線路69條(新辟11條,調整58條),與地鐵站點接駁率達96%;截至11月21日,已實現7624臺公交車行程掃碼、測量體溫、核酸查驗、乘車付款“一碼通刷”數字衛兵的乘車服務;開展“日行一善”活動,為2126名一線員工頒發“總經理特別獎”,不斷引領公交服務走深、走心、走實,提升服務質量。
武漢公交上的“數字衛兵”設備。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