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四川作為交通大省,正積極打造“數字交通”,讓百姓出行更智能、安全、舒適。
近日,成都至綿陽高速擴容項目控制性工程——馬鞍山隧道順利貫通,這是省內首座雙向八車道特大斷面隧道,全線明年將建成通車。同時,這條高速還是交通強國車路協同示范項目,將選取部分路段開展車路協同應用場景探索,人們的出行將更加“智慧”“便捷”。
蜀道集團川高成綿蒼巴成都分公司總經理 王世法:通過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實現車輛全軌跡實時跟蹤與事件分析,極大提高駕乘安全性,沿線地災監測方面實現亞毫米級7×24小時實時監測。
不僅僅是新建高速,通過試點示范,目前我省已有多條高速提前布局了車路協同技術。在成都,蓉城二繞高速建成了省內首條基于車路協同的科技創新試驗路段;在小涼山,峨眉至漢源高速部署了面向高橋隧比、業內唯一連續長隧道場景的實時安全管控應用;在川南,成都至宜賓高速打造了全國首條全域、全要素的智慧高速公路。特別是成宜高速,2021年就已開始智慧化改造,每個智慧桿柱不僅集合了各種視覺監控設備,還配備了毫米波雷達等新型設備,就在春節后,整個高速有望實現“低能見度下”的“全天候”通行。
蜀道智慧交通集團四川數字未來交通工程院 院長助理 楊洋:將實時感知的交通事件、路況氣象等信息,精準地下發給車端,司乘人員可以全局實時地知道自車周邊的車輛行駛情況,以及超視距的道路信息。
傳統的交通基礎設施更多的是實現人和貨物移動的物理通道,而通過車路協同等技術的賦能,使物理通道增加了信息通道的功能,這也是未來無人駕駛的基礎。下一步,省交通運輸廳將組織相關企業,深化車路協同建設成果的落地應用。
省交通運輸廳科技和信息化處處長鐘映梅:提高公路養護、運營、應急處置能力;向出行者提供更及時、準確的路況信息,實現車路協同從路段到區域路網的規模化應用,帶動交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交通產業發展。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